河南省胸科医院为72岁患者成功拔除植入体内20年电极导线

2024-1-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讯 (记者冯金灿 通讯员李红)近日,河南省胸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袁义强会同该院名誉院长朱汝军,共同带领心血管内科七病区和麻醉科医务人员,成功从一名72岁患者体内拔出植入体内20年的起搏器电极导线。当传统电极导线的倒钩又轻又稳地从患者心脏拔出时,这代表河南首次独立实施的拔除超20年电极导线手术成功实施。

 

2003年,患者活动后出现心慌等不适症状,被当地医院诊断为心律失常,先后3次接受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目前起搏器使用大容量电池,寿命一般在13年左右;20年前起搏器一般能用8年左右),这3次手术起搏器都从左胸侧植入。

反复更换起搏器,会增加感染风险。2020年,患者因感染再次就医,医院将被感染的起搏器取出(电极导线未取出),并在患者胸右侧再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近来,患者左胸一直有刺痒等不适症状,后发现左胸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处伤口破溃,且安装了20年之久的电极导线伸出皮肤外,就到河南省胸科医院求治。

据该院心血管内科七病区主任黄琼介绍,埋在体内20年之久的电极导线,已经和体内组织较为牢固地粘连在一起了,其危险性在于拔出时容易引起心脏破裂和血管损伤。患者装的是一个被动电极,尾端带有一个防脱落的锚定倒钩,这更增加了拔出的难度,拔除过程中极易出现血管撕裂、心脏穿孔或大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危及生命;但不拔除,又容易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据文献报道,未经治疗的患者感染1年后病死率约20%,所以必须拔除。

据袁义强介绍,随着心律植入装置(包括起搏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等)应用数量的快速增加,植入装置感染及电极故障的问题日益显现。目前,国内外业界的共识是,心律植入装置感染一旦确诊,应尽早行感染装置的整体拔除,这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导线拔除的难度因导线与血管内膜或心内膜的粘连程度和位置而异,有些可以徒手拔除或利用简单工具拔除,而有些粘连严重者,需要借助准分子激光消融粘连组织进行拔除。其中,准分子激光鞘电极拔除术是在准分子激光的作用下,使电极和其外周的心肌、沿途血管游离出来,能显著降低拔除术对心肌及外周组织的损伤,并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射线暴露,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手术方案确定后,手术团队立即为患者行全麻下准分子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术。在经食道超声实时监测下,术者切开患者囊袋后取出电极,从股静脉入路,应用激光鞘沿锁定钢丝推进至电极导线远端,使电极导线顺利与血管壁、心肌组织分离,游离导线,成功将电极导线取出。整个手术过程中,朱汝军守候在旁,一旦患者出现血管或心脏损伤可随时进行开胸手术,手动拔除。

手术于15分钟后圆满完成,术后患者安全返回普通病房,目前各项生理指标稳定,恢复顺利。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杨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