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豫专家联手为患者微创拔除22年前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

2024-1-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讯(记者丁玲 通讯员邢永田)1月3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特聘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唐闽,会同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一病区主任王山岭,副主任医师杨海涛,应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经静脉冷激光技术,成功微创拔除植入患者体内22年的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

22年前,洛阳的白女士被诊断为“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过缓”,在当地某医院行永久单腔起搏器植入术。11年前,因起搏器电池耗竭,白女士在当地医院做了起搏器更换手术。由于当时的技术所限,更换起搏器时,原有起搏器的两根电极导线,仍残留在体内。

数天前,白女士改变体位时,起搏器植入区域出现剧烈疼痛,并且有皮肤红肿、破溃现象。白女士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找到杨海涛寻求解决办法。

进一步完善检查,杨海涛发现,白女士植入的起搏器虽然给白女士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但更换起搏器时残留在体内的两根电极导线,已经导致多重耐药菌严重感染,必须尽快手术拔出。

白女士体内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已经有22年,电极与周围组织黏连严重。而且,当时植入的电极导线尾端带有防脱落的锚定“倒钩”,拔除过程中极易出现血管撕裂、电极断裂、心脏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

为了尽快解除患者病痛,在反复与患者沟通后,王山岭、杨海涛邀请唐闵共同会诊,决定尝试实施微创手术拔出电极。

术中,唐闽现场指导,王山岭、杨海涛、副主任医师范宪伟、博士后胡娟精准操作,首先分离囊袋附近电极及清除局部感染组织,送锁定钢丝至电极远端。造影提示,患者锁骨下静脉几乎完全闭塞。专家们借助激光鞘,慢慢分离临近血管及周围组织,虽步步惊心,还是顺利拔除第一根电极导线。但另一电极导线因尾部离断旷置多年,无法经锁骨下—上腔静脉路径分离组织。

面对困难,救治团队决定另辟蹊径,创新性的运用抓捕器做支撑,经下腔静脉途径激光鞘,分离上腔静脉的黏连机化组织,第二根电极导线也顺利拔除。

经静脉激光鞘电极拔除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技术,激光鞘顶端采用可控的激光能量,在准分子激光的作用下,使电极与其周围组织、沿途血管游离开来,能够明显降低拔除电极对血管、心肌及临近组织的损伤,显著增加了手术安全性及成功率。

唐闽说,经下腔静脉途径,实施激光鞘电极拔除术是对该技术的创新和升级。本次手术,是国内首次实现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残留的心脏起搏电极导线。拔除22年前植入的心脏起搏电极,也创下了河南省内拔除残存电极最长时间记录。

目前,白女士康复顺利。下一步,救治团队会对白女士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如须植入起搏器,将考虑使用国际先进的“无导线起搏器”,彻底消除电极残留的后顾之忧。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杨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