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专家牵头制定的《全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方案》发布

2024-1-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本报讯 (记者刘 旸 通讯员郑金铎)1月3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全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进一步规范我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该方案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团队牵头制定。

 

河南中医药大学儿科医学院院长、国医大师丁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广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担任《方案》编写审定专家组顾问。河南中医药大学儿科医学院党委书记任献青,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五病区主任闫永彬担任编写审定专家组组长。

《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防治作用,结合本轮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的临床特点,历时一个月多的编写,经国家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相关专家审核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予以发布。

《方案》针对儿童呼吸道感染提出了预防、治疗、康复具体意见,并针对不同证型分别推荐了中药方药,穴位贴敷、小儿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有效发挥了中医药在应对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特色优势。

全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方案

儿童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学“感冒”、“咳嗽”及“肺炎喘嗽”等范畴。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发挥中医药预防、治疗与康复特色优势,结合本轮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的临床特点,制定本方案,供临床参考使用。

第一部分 预防方案

一、一般预防

避寒保暖,适时增添衣物,切忌汗出当风;合理饮食,宜清淡,忌油腻,保证充足营养;作息规律,适当活动,减少聚集,勤开窗通风换气。

二、食疗预防

针对儿童不同体质,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药食同源的中药辅助预防。对于平素易于食积,有口气,腹部胀满,大便酸臭或便秘,或夹有食物残渣的食滞质儿童,可以食用山楂、麦芽、陈皮、莱菔子等消食导滞;对于体型偏胖,不喜活动,汗多而黏,大便不易成型的痰湿质儿童,可以食用陈皮、茯苓、生薏苡仁、赤小豆等化痰利湿;对于平素容易感冒,面色萎黄,自汗便溏的气虚质儿童,可以食用黄芪、党参、山药、大枣等健脾补气;对于形体偏瘦、急躁易怒、手脚心热、盗汗便干的阴虚质儿童,可以食用西洋参、玉竹、石斛、百合等养阴生津。

注:食疗预防时间建议 3~5 天。

三、中医特色疗法预防

(一)小儿推拿

适应体质:气虚质、痰湿质、食滞质。

推荐穴位:腹、足三里、脊柱等。

功效:调和脏腑、健脾和胃。

操作方法:摩腹 100~300 次,揉足三里 30~50 次,捏脊 5~7 遍。大便干加清肺经、清大肠经;脘腹胀满加揉板门;汗多加补脾经。

(二)中药足浴

适应体质:气虚质、痰湿质。

推荐药物:黄芪、炒白术、炒苍术、防风、白芷、石菖蒲、藿香、桂枝、陈皮等。

功效:补气固表,芳香化湿。

操作方法:加水适量浸泡 30 分钟,煎煮,大火烧开 10 分钟转中小火 30 分钟取汤 2000 毫升,置于专用足浴盆内,加凉水调节温度为 37℃~40℃,患儿取坐位,双足浸泡药液中,药液以浸泡过足踝为度,每次浴足 15~30 分钟,每日 1 次,以头身微微发汗为度。可根据地域不同选取不同功效的药物进行预防。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穴位贴敷、香佩疗法、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疗法调理体质,未病先防。

第二部分 治疗方案

一、病因病机

病因分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外因责之于风、寒及热邪等,内因责之于肺脾气虚、卫外不固。病位主要在肺。主要病机为外邪侵袭、肺失宣肃。肺外合皮毛,邪气外袭,则成邪犯肺卫证。外邪入里,成风热(寒)郁肺证或外寒内热证。痰热互结,热壅血瘀,热重蕴毒,成痰热(毒)闭肺证或痰瘀闭肺证。病程迁延,耗气伤阴,而见阴虚肺热、肺脾气虚等热病后期诸证。

二、治则治法

初期、极期祛邪为主,恢复期以扶正为要。据证选用辛温发汗、辛凉解表、清热宣肺、化痰止咳、通腑泄热及益气养阴之法。据地域及季节不同,可因时因地治宜。

三、分期论治

(一)初期

1.风寒束表证

症见:发热或未发热,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口淡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咽不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发汗。

推荐方药:葛根汤、麻黄汤或荆防败毒散。葛根汤常用药:葛根 12g,炙麻黄 6g,桂枝 6g,生姜 9g,炒白芍 6g,大枣 9g,炙甘草 6g。

加减:咳嗽重者加前胡、清半夏;痰多者加陈皮、清半夏;烦躁者加生石膏。

若出现气急鼻煽等风寒郁肺证,可予华盖散。

常用中成药:三拗片、感冒清热颗粒等。

2.外寒内热证

症见:高热,恶寒重,无汗,流清涕,头痛,身痛,或咽痛,咳喘,烦躁,口渴,纳差,心下疼,呕吐,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浮紧或沉弦,指纹浮红或紫滞。

治法:解表清里。

推荐方药:葛根汤合大柴胡汤或大青龙汤。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常用药:葛根 12g,炙麻黄 6g,桂枝 6g,生姜 6~15g,炙甘草 6g,炒白芍 6g,大枣 9g,柴胡 12g,黄芩 9g,半夏6g,枳实 6g,生大黄 3g。

加减:便溏者去生大黄;热重者加生石膏。

常用中成药:杏贝止咳颗粒、防风通圣丸等。

3.风热袭表证

症见: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咽痛,流黄涕,咳嗽,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解表。

推荐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银翘散常用药:金银花 9g,连翘 9g,竹叶 9g,荆芥 6g,淡豆豉 6g,芦根 9g,薄荷 6g,桔梗 6g,牛蒡子 9g,甘草 6g。

加减:咽喉红肿疼痛者加僵蚕、玄参;高热加生石膏、栀子;咳甚痰黄加浙贝母。

若出现咳嗽气急,鼻翼煽动等风热闭肺证,可予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常用中成药:热炎宁合剂、连花清瘟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清宣止咳颗粒、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小儿宝泰康颗粒、芩香清解口服液等。挟积滞者,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二)极期

1.痰热壅肺证

症见:高热,咳嗽喘促,喉间痰鸣,痰稠色黄,鼻翼煽动,面赤唇红,口干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涤痰,泻肺止咳。

推荐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常用药:炙麻黄 6g,苦杏仁 9g,生石膏 15~30g,全瓜蒌 10g,黄连 3g,清半夏6g,葶苈子 10g,大枣 6g,甘草 6g。

加减:口干渴者加天花粉;痰黏稠者加川贝母;便秘、呕吐者加生大黄、竹茹。

若出现烦躁,壮热难退,鼻孔干燥,涕泪俱无,为热甚蕴毒之热毒闭肺证,可合黄连解毒汤;若出现咳嗽阵阵,目红面赤,兼见肝火犯肺证,可合黛蛤散。

常用中成药:金振口服液、小儿宣肺止咳颗粒等。

2.痰瘀闭肺证

症见:高热不退,咳声剧烈,或咳血,鼻翼煽动,胸高胁满,张口抬肩,或口唇发绀,烦躁不宁,胸痛,便秘,呕吐,心下疼,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舌苔黄厚腻,脉弦涩,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化瘀,开肺通腑。

推荐方药:千金苇茎汤、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常用药:芦根 15g,薏苡仁 9g,冬瓜仁 15g,桃仁 9g,柴胡 9~15g,黄芩 9g,赤白芍各 9g,清半夏 6g,生姜 6~15g,炒枳实 6g,大枣 9g,大黄 3g,桂枝 9~12g,茯苓 9g,丹皮 6g,甘草 6g。

加减:痰黏稠者加川贝母;热重者加生石膏;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者加安宫牛黄丸或小儿牛黄清心散。面白肢厥、呼吸不利可加独参汤或至宝丹鼻饲或灌肠。

常用中成药:连花清咳片、小儿肺热清颗粒等。

(三)恢复期

1.阴虚肺热证

症见:低热,盗汗,干咳少痰或无痰,口干口渴,便干,纳差,面色潮红,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紫。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常用药:沙参 9g,麦冬 9g,玉竹 9g,天花粉 9g,桑叶 9g,炒白扁豆 9g,炙甘草 6g。

加减:低热缠绵者加青蒿、地骨皮;久咳者加百部、炙紫菀;食少纳差加焦山楂、炒麦芽;汗多者加浮小麦、煅牡蛎。

常用中成药:养阴清肺口服液等。

2.肺脾气虚证

症见:久咳无力,动则益甚,低热起伏,面色少华,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指纹淡红。

治法:补脾益肺,化痰止咳。

推荐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常用药:党参(人参)6-12g,炒白术 9g,茯苓 9g,五味子 6g,麦冬 9g,陈皮 6g,姜半夏6g,紫菀 9g,炙甘草 6g。

加减:纳差加厚朴、炒麦芽;汗多加炙黄芪、煅牡蛎;便溏加炒山药、炒白扁豆。

若后期复查肺部影像学显示实变面积仍较大,证属气虚血瘀者可合桂枝茯苓丸;若气虚、阴虚皆备,可予竹叶石膏汤。

常用中成药:黄龙止咳颗粒等。

注:要密切关注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谨防邪陷正脱等变证出现。上述中药剂量为 4~7 岁患儿常规用量,临床可根据病情、体质、地域及不同年龄段酌情加减。中成药剂量参照说明书,无儿童用法用量者可据成人用量酌情应用。对药物特殊煎服法请遵医嘱。

四、中医特色疗法

(一)穴位贴敷

1.散寒止咳贴剂

适应症:风寒束表证。

推荐药物:麻黄、炒白果仁、细辛、五味子、炒白芥子等,用醋(姜汁醋)等赋形剂调匀。

推荐贴敷穴位:大椎、双肺俞等。

功效: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2.清热止咳贴剂

适应症:风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证、热毒闭肺证。

推荐药物:桑白皮、地骨皮、杏仁、胆南星等,用醋等赋形剂调匀。

推荐贴敷穴位:天突、膻中、双肺俞等。

功效:清热宣肺,止咳化痰。

操作方法:取药贴于相应穴位。6 月龄至 1 岁,贴敷 1~2小时;1 岁至 4 岁,贴敷 2~4 小时;4 岁以上(包含 4 岁)贴敷 4~6 小时。若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瘙痒,即刻终止贴敷,必要时局部处理。

(二)小儿推拿

1.风寒束表证

推荐穴位:天门、坎宫、太阳、耳背高骨、内八卦、三关、膻中、肺俞。

功效:散寒解表,化痰止咳。

操作方法:推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掐揉耳背高骨即头面四大手法 20~30 次,顺运内八卦 50~100 次,推三关100~200 次,揉膻中、肺俞 30~50 次。

2.痰热壅肺证、热毒闭肺证。

推荐穴位:肺经、大肠经、六腑、天河水、掌小横纹。

功效:清热解毒,涤痰开闭。

操作方法:清肺经 200~300 次,清大肠经、退六腑各100~120 次,清天河水 300 次、推掌小横纹 50~100 次。

(三)针刺

适应症:风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证、热毒闭肺证等发热、咳嗽痰多者。

推荐穴位:双侧鱼际穴、尺泽穴。

功效:疏风清热,止咳化痰。

操作方法:鱼际穴针刺方向及深度:取 1 寸毫针向掌心劳宫穴方向刺入,3~6 岁儿童针刺 0.5 寸,6 岁以上儿童针刺1 寸。尺泽穴针刺方向及深度:直刺进针,针 0.3~0.5 寸。留针时间及补泻手法:留针 5~10 分钟即可,中间行针 1 次,适度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患龄小或配合度不好者可采用快刺不留针的方法。

(四)中药足浴

适应症:风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证、热毒闭肺证。

推荐药物:北柴胡、黄芩、生石膏、大青叶、板蓝根、葛根、连翘、贯众、蒲公英等。

功效:清热解毒,解肌退热。

操作方法:同预防部分足浴操作方法。

(五)拔罐

适应症:风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证、热毒闭肺证等发热、咳嗽痰多者。

穴位:大椎、肺俞、脾俞。

功效:清热宣肺,止咳化痰。

操作方法:每次 8~10 分钟,隔天一次,如患儿依从性差、不宜使用火罐者,可选用橡胶罐或抽气罐。

注:中药、中成药和中医特色疗法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中药塌渍、中药灌肠、刮痧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辅助治疗。

第三部分 居家康复

针对出院或门诊药物治疗结束仍偶有鼻塞流涕、咽干咽痒、间断轻咳、食欲不振、大便不调儿童,可采用中医药方法居家康复治疗,有助于巩固疗效,病后防复。

一、膳食指导

饮食均衡,食物多样。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推荐生姜、山楂、鸡内金、白萝卜等;有便秘等症状的,推荐蜂蜜、香蕉、火龙果、芹菜等。

二、穴位按摩

病后遗留鼻塞、流涕、嗅觉不敏感儿童,可以按揉迎香穴、鼻通穴;咳嗽、咽痒者,可以按揉少商、天突穴;腹痛腹胀、纳食不佳者,可以顺时针摩腹、按揉板门穴,每次 1~3 分钟。

三、其他方法

可以采用五行音乐疗法,通过聆听五音与五脏、五志配合的乐曲,鼓动气血、调畅情志。也可以采用吹气球、吹喇叭、腹式呼吸等呼吸疗法,增强肺功能。学龄期儿童,可以学做呼吸体操、五禽戏、八段锦,每日一次,每次 30 分钟

全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医药防治方案编写审定专家组

顾 问:丁 樱 刘清泉 张忠德

组 长:任献青 闫永彬

成 员:任献青 闫永彬 孙晓旭 李付根 于素平 李华伟

执 笔:闫永彬 孙晓旭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杨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