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节蔬菜,我们可以吃吗

2023-12-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认知和习惯,植物的生长过程顺应了四季和节气的变化,论语里的“不时,不食”,就是告诉我们吃东西要讲究时令。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今天我们的生活中食物的丰富程度已远超出古人的想象,超市、市场中的蔬菜看起来已经没有那么强的季节性,比如番茄、黄瓜等以往在夏季才能吃上的蔬菜,现在一年当中都可以轻易的买到,北方冬天的蔬菜供应也不再只局限于萝卜和白菜,这样一些食物在淡季的缤纷呈现,可能要归功于反季节蔬菜的出现。

反季节蔬菜,是指在一般地区因热量条件限制而无法正常栽培的季节内,利用特殊环境资源或采取保护性设施进行生产的蔬菜,目前的反季节蔬菜主要有三类,一是从外地区运送过来的蔬菜,虽然对食用地的消费者来说是反季节的,但对于生产地来说是当季蔬菜;二是从冷库里运出来的应急储备菜,应急储备的反季蔬菜并不多见,其中最常见的是蒜薹;三是大棚种植的蔬菜,可能是市场上最多的一类,我们日常所说的反季节蔬菜也大多是指这一种。不少消费者认为,反季蔬菜毕竟是在人工创造的条件下生长,打破了自然规律,对其营养性和安全性存在质疑。那反季节蔬菜是否安全,到底该不该吃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反季节蔬菜的功过利弊。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可选择的食物种类越多,我们的餐桌也越丰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我们应做到食物的多样性,推荐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可以试想如果在北方的冬天,受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我们可选择的蔬菜非常有限,这时候反季节蔬菜就可以让我们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足量摄入又多了一重保障,在青黄不接的“春淡”、“秋淡”时段也是如此,这也是反季节蔬菜很明显的优势。

消费者质疑反季节蔬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就是营养性,由于应季蔬菜都是有良好的通风、充足的日照以及昼夜的温差,营养物质的合成和积累会更为充沛,相比之下在大棚内生长的反季节蔬菜,受到日照、温度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确实存在某些营养成分和口感上的欠缺。但也正如刚才所说,北方的冬春季节蔬菜供应品种少,单一的食物种类容易造成营养素摄入的不均衡,在白菜、萝卜等冬季蔬菜的基础上,适量的补充叶菜类、茄果类等蔬菜,对于保证B族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摄入很有益处。

另外关于反季节蔬菜的安全性,大家普遍较为关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农药残留。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人工合成或者提取的,具有天然植物激素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可用于调节或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在生产过程中,合理的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或延长蔬菜的供应期等目的。我国对植物生长调节剂按照农药进行登记管理,对大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都制定有使用限量。目前允许大量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几乎都是无毒或者低毒的,并且在进入到应用阶段之前都经过了长期严格的毒理试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体内以及自然条件下都会发生降解,只要是按要求和限量使用,可以保证其安全性。如果消费者实在对此类物质不放心,可以在选择产品时避开长相奇特、个头过大的果蔬。

关于农药残留,由于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是在温室和大棚里,密闭的环境会导致农药的积累量增大,扩散性差,因此反季蔬菜农药残留的水平可能会高于露天种植的蔬菜。其实农药的使用在蔬菜种植过程中非常普遍,并不是反季节蔬菜的特有问题,在正常情况下应季蔬菜也会打农药,蔬菜的安全性关键在于使用的农药是否安全以及菜农在喷洒时是否按照规程进行作业,如果是在正规销售场所购买蔬菜,产品得到有效监管的概率较大,我们没有必要格外担心农药残留问题。购买回家的蔬菜,我们应注意烹饪加工前彻底清洗,带皮的蔬菜可以去除外皮,蔬果在储存、洗涤、烹调的过程中,农残还会进一步降低,这样可以更进一步的保证食品安全。

因此,反季节蔬菜的安全性并不像一些网络谣言那么危言耸听,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食品存储和加工习惯,反季节蔬菜身上的大部分食品安全风险是可以识别并避开的,而且也能发挥丰富蔬菜淡季供应的优势。结合反季节蔬菜的营养和安全特点,建议消费者可以在日常挑选蔬菜时以当季时令蔬菜为主,保证人体所摄入蔬菜的营养性和安全性;在蔬菜种类稀缺的季节,以当季蔬菜搭配反季蔬菜,从而保证人体摄入营养的均衡性;每天摄入蔬菜300~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杉)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