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四项检查中,关于“灰区”那些事儿
2023-12-25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患者通常在手术前要做一些跟手术相关的血液类常规检查,这些检查中必查项目都包含有术前传染病四项检查,这四项传染病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法定传染病,也就是俗称的“术前四项检查”,是指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相关病原学检查,以确诊患者是否患有或感染了这几种传染病,尽可能地切断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医源性感染的风险,防止血液传染,保证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后传染病结果的一致性。
检查之后,医生通常会参考患者检查结果的阴阳性,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但是除了这两种情况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既非阴性也非阳性,这一区域在临床上属于难以判断的“灰区”。
那么该如何定义灰区呢?定性检测将结果区分为阴性、阳性。如果阴性样本的检测结果分布与阳性样本的检测结果分布完全分开没有重叠,那进行区分时就非常方便也没有争议。但是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检测大量阴性样本与阳性样本后,会有少量样本检测值有重叠。这一部分样本的检测结果归为可疑,即“灰区”。灰区不能简单地定义为“非阴性”或“非阳性”。
为什么会有所谓的“灰区”出现呢?在解释为什么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些有关传染病检测的专业名词:
1.窗口期:在窗口期内的血液已具有感染性。以HIV为例,窗口期是指从 HIV 感染人体到感染者血清中能被检测出HIV 感染性指标的一段时期。目前检测HIV的方法有HIV抗体检测、P24抗原检测和RNA核酸检测,在诊断HIV感染时,最经常用到的检测指标是HIV抗体检测。根据我国卫生行业标准来判断,三种检测方法的窗口期分别为感染后的3周,2周和1周左右。
2.敏感性:是指确诊的发病人群中,试验阳性或异常人数所占的比率(%)。“敏感性”又称为真阳性率(true positive rate , TPR ),表示试验能够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判定为“患者”的能力。也就是说某种方法,判定某些病变的漏诊率,检查结果的敏感性越高,则漏诊率相对越低。当用于检查某种疾病的方法时,必须敏感性高,这样才能减少漏诊。
3.特异性:是指确定的非发病人群中,试验阴性或正常人数所占的比率(%)。“特异性”与敏感性相反,又称为真阴性率( true negative rate , TNR ),用于反映某种方法,判定某种疾病时,特异性越高,则误诊率也越低。也就是说其在诊断某疾病时,能够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判定为“非患者”的能力、不误诊的机会有多大。
4.假阴性:假阴性顾名思义,就是原本应该是阳性的结果,但是结果却呈阴性反应,导致假阴性出现的干扰因素有很多,例如医疗操作,患者自身原因以及仪器故障等特殊事项的发生。
5.假阳性 :假阳性与上述假阴性的发生情况大同小异,是指原本为阴性的患者检查结果却呈阳性,在临床上,不同的检测项目会由于不同的原因造成假阳性的出现,对于这一结果,我们一定要加以辨认。
以上所述的情况,则归属于检测结果中的非确定性情况或假性情况,也就是我们上文所提到的灰区,对于不同检测结果所出现的灰区,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检测中的相关干扰数据来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针对术前四项“灰区”的检测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
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术前四项检测时如遇到HBsAg结果处于灰区,其实解决办法还是非常多的。首先乙肝检测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外,还有其他四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这五项一起被称为乙肝五项,也就是俗称的“乙肝两对半”。因为乙肝病毒的突变位点非常多,不同检测仪器和试剂的检测灵敏度相差可达200倍之多,因此产生不同程度的“灰区”结果,对临床诊疗带来漏诊或者误诊的风险。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做“乙肝两对半”来综合分析患者情况进行诊疗,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用灵敏度更高的定量方法来复测,还有进一步的检测方法HBV-DNA核酸检测,可以用来判断乙肝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复制水平和进行抗病毒治疗检测。
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在临床上有时候会造成Anti-HCV弱阳性,也就是我们以上所说的灰区情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为以下3点:
⑴试剂的原因:抗原不纯、多克隆抗体和酶结合物纯度低等应为生产厂家着重解决的问题;
⑵患者的原因:患者血样溶血或者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妊娠的干扰都会导致弱阳性标本的出现;
⑶检验人员的原因:操作不规范,洗板针堵塞、抽吸不全或注液量不足等都可导致检测“假阳性”。
对于丙肝抗体浓度较低的弱阳性标本,属于真阳性结果,应当按照实际测试情况进行报告。用于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包括初筛试验和确认试验,主要有化学发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胶体金快速试验和 HCV-RNA 检测试验等。一旦出现灰区,则必要时建议进一步检测患者的血清HCV-RNA,同时结合患者是否有输血、静脉吸毒、不洁性行为等流行病学资料以及肝功能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3.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梅毒螺旋体抗体是非特异性的螺旋体抗体,抗体阳性不代表具有传染性和确诊感染。与梅毒感染无关的其他因素也可造成假阳性反应,如急性和慢性疾病、自然组织损伤等,梅毒非特异性抗体试验也可呈阳性反应。常见的疾病因素有系统性红斑狼疮、麻风病、疟疾、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肿瘤、其他螺旋体疾病等都可引起假阳性反应。常见的生理性因素有孕妇、老年人群可发生假阳性反应。鉴于实验的局限性,可进一步做延伸实验如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RPR)检测,确定是否现症感染,不同分期的梅毒感染还应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其它实验室检测等综合分析。针对“灰区”结果推荐相关梅毒实验室综合检测来加以鉴别。
4.人免疫缺陷病毒检测(HIV):实验室检测在发现艾滋病感染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HIV病毒感染在窗口期已具有感染性,且HIV病毒具有超常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速度,通过HIV检测可以帮助患者在早期发现感染状况,对于后续的治疗有着非常积极的帮助。由于HIV病毒的特殊性,我国卫生部制定有标准的检测流程和结果上报流程,检测实验也分为初筛实验和确证实验。在初筛实验出现有反应,包括“灰区”结果时,需要进行复检实验,复检实验如果继续出现有反应,包括“灰区”结果时,需要进一步做确证实验,通过确证实验来判断阴、阳性或者继续随访。
(河南省职工医院检验科 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