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防治新生儿败血症
2023-11-1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生、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由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及B组链球菌感染所致。
一、新生儿败血症有哪些感染途径?
1.产前宫内感染:孕母有感染时,细菌可通过血性感染胎儿。胎膜早破或羊水污染者,细菌可直接感染胎儿。
2.产时产道感染: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时,细菌可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肠道炎、中耳炎等,进一步发展成为败血症,也可因消毒不严、助产不当、复苏损伤等使细菌直接从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血中。
3.产后感染:为主要感染途径,常见细菌经脐部、皮肤、粘膜、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尤以脐部为多见;消毒不严的雾化器、吸痰器、呼吸机可造成医源性感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B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近年来厌氧菌、真菌及复合菌感染有增多趋势。
二、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是什么?
1.吃奶减少吸吮无力:新生宝宝吃奶量明显减少,吸吮时间短而且无力,吃奶时容易呛奶,好像不懂得饥饿。
2.哭声低微如“猫叫”:败血症的宝宝常不哭闹,或只哭几声就不哭了,而且哭声低微。
3.体温不升,手足发凉:新生儿患败血症时,体温很低,测体温时在35.5℃以下,宝宝手足会发冷。
4.全身软弱四肢少动:败血症的宝宝四肢及全身软弱,拉伸上肢,也没有明显的屈曲反应,一松开宝宝的手,他的上肢会自然坠落下来,也不会紧握妈妈的手指,而且四肢很少活动。
5.反应低下,昏昏欲睡:败血症的宝宝在受刺激时,反应能力低下,不会做出适当的反应,例如惊醒、注视、微笑等,会表现的精神萎靡或昏昏欲睡。
6.黄疸不退或退而复现:正常生理性黄疸逐步消退,新生儿败血症是生理性黄疸持续不消退,反而加剧,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黄疸。
7.体重不增:败血症的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会超过正常范围,在体重增长期体重也不增加。
8.严重败血症会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低或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呕血、便血、或肺出血等。
三、新生儿败血症如何治疗?
1.病因治疗:在发现新生儿败血症时,就要及时选择正确的抗菌药物医治,抗生素要选用带有杀菌的作用,例如青霉素类、林可霉素等。若感染较严重,需要几种药物联合使用,但要注意避免二重感染,最快的途径是采取静脉给药方式,根据疗程情况而定,一般在一周至两周,有特殊情况需超过三周,比如并发症患儿。
2.局部病症清除:身体局部有炎症,例如脐炎、口腔溃烂等,需及时处理,避免一切感染源头。
3.免疫治疗:新生儿易被病菌感染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免疫系统及其抗体还没有成人那么成熟,所有可以直接在血液中加入各种免疫因子和抗体,提高免疫能力。有换血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粒细胞输注等多种方式。
4.支持治疗:多休息,多补充营养,摄入适量维生素,保证能量供应,保证体内酸碱、水、电解质的必要平衡,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进行输血、输白蛋白等治疗,倘若发生发热现象,可采取物理方法降温。
5.对症治疗:败血症患儿体温不稳定,可能会发热,所以要采用一些办法来保持患儿的正常体温,而对症治疗,采用的是物理方法,倘若患者有血液无法正常循环,可以适当补充血容量,并且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倘若有脑水肿现象,理应选择脱水剂。
四、新生儿败血症该如何预防?
1.做好围生期保健:对孕妇定期做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延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应用广谱且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
2.对高危儿加强监测:可能发生败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严密监测,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
3.做好皮肤黏膜护理:应特别注意保持口腔皮肤黏膜脐部的清洁,避免感染或损伤,不要挑“马牙”,割口腔脂肪垫,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有适量的抗生素预防感染。
(内黄县人民医院 刘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