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衰怎么办?有什么建议?
2023-10-27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心衰是指心脏在泵血功能方面受损,无法满足机体正常的代谢需求和组织器官的灌注,心衰并不表示心脏完全停止工作,而是指心脏功能减退,无法有效地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位。
一、引发心衰的原因?
1、冠心病:冠心病是总称,包括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冠心病可能导致心脏肌肉损伤或血流供应不足,进而引发心衰。
2、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承受过大的负荷,逐渐损害心脏肌肉和心脏功能,最终导致心衰。
3、心肌病:心肌病指的是心脏肌肉与正常心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这种疾病可能是遗传性的,也可能是由感染、药物、酒精滥用等因素引起。
4、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瓣膜疾病导致心脏瓣膜关闭功能异常,影响心脏泵血功能,严重时可能引发心衰。
5、心律失常:某些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可能导致心脏泵血不协调,逐渐造成心肌功能下降,引发心衰。而且心衰患者也容易伴发心律失常。
6、代谢性疾病:一些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等可能引发心衰。
7、慢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可以增加向心脏施加的压力,损害心脏功能,建立起右心衰的风险。
8、其他因素:年龄、肥胖、遗传因素、饮食不健康、缺乏体力活动、某些感染等也与心衰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二、心衰的危害
1、丧失生活质量:心衰患者常常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可能无法进行正常的体力活动或者被迫减少日常活动,在家庭、社交和职业方面都面临困扰。
2、意外发作及加重:心衰会使心脏泵血不足,容易导致急性心力衰竭的发作,表现为突然加重的症状,如呼吸困难、浮肿、心悸等,这种情况需要紧急治疗,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3、心律失常:心衰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这些心律失常会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并增加中风、心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4、组织器官损害:心衰会影响到全身循环,导致血液供应不足,长期不足的血液供应会使各个器官和组织受损,特别是脑部、肾脏和肺部等。
5、死亡风险增加:心衰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病情会逐渐恶化,最终可能导致心脏功能衰竭和死亡。
三、心衰的预防措施
1、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均衡饮食,摄取足够的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低脂肪乳制品和瘦肉;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戒烟;限制酒精的摄入量;保持适当的体重;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等。
2、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心衰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定期测量血压并采取措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如通过改变饮食、减少钠摄入、锻炼、药物治疗等。
3、控制胆固醇水平:高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诱因之一,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通过改变饮食、适量运动、限制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并遵守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可以控制胆固醇水平。
4、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帮助及早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或其他慢性疾病,并进行及时治疗和管理。
5、积极管理其他健康问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积极管理其他慢性疾病如肺疾病、甲状腺问题等,以减少对心脏功能的不良影响。
通过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心衰的风险,维持心脏健康,并促进整体的健康状况,如果有任何不适或疑虑,应及时咨询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