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洗个牙竟得了感染性心内膜炎
2023-8-8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小张长了4颗智齿,其中有两颗特别“横行霸道”,不仅挤歪了旁边的牙齿,还经常引起肿胀和疼痛,这让小张颇为烦恼。为了避免引起更大的麻烦,小张思前想后预约了一家私人诊所,拔了一左一右两颗智齿。
自拔完牙后,小张开始肿脸,正常饮食受到了很大影响。小张原以为这是拔牙后的“正常”现象,坚持几天就会慢慢恢复,岂料病情日益加重,不仅肿痛没有消减,还出现了乏力、高热和胸闷等症状。小张赶紧到医院就诊,经过医生的仔细检查后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
此类事件不胜枚举。下面就来好好聊一聊吧~
一、为什么洗牙、拔牙会让心脏出问题?
其实,绝大多数人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洗牙是有创操作,很容易出血,一出血就容易让口腔里的各种细菌、病毒跑到血液里面。拔牙更不用提,细菌会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血液。
因为人体的免疫作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细菌病毒并不会在体内停留很久,很快就会被杀死或者排出体外。
但少数有过心脏瓣膜手术史或者有先天性心脏瓣膜疾病的人,本身心脏就比较脆弱,如果再加上抵抗力低下、一次性有较多的细菌病毒进入,以至于超过人体排出的能力,或者恰好遇到“毒性”特别强的细菌病毒,就会发生新闻所说的情况:细菌病毒随着血液流到心脏并附着于心瓣膜,最后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
因此,这属于小概率事件,要引起足够重视,但大家不必过于惊慌。
二、什么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主要是由心脏内膜表面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及衣原体等)引起的心内膜感染,伴赘生物的形成。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
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瘀点、贫血、栓塞现象及发展为心内膜上赘生物形成,从而导致心瓣膜关闭不全或阻塞、心肌脓肿、瓣环旁脓肿、动脉瘤形成及心脏传导功能异常等。
可分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相关症状通常没有特异性,患者可能出现一些感冒的症状包括疲劳、肌痛、关节痛、头痛、寒战、恶心和呕吐等。早期表现是轻微的,发热持续数月没有其他表现可能是唯一的症状,也有少部分患者起病急重伴有间歇性高热。
同时患者可能出现其他一些器官累及的表现:
1.心脏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功能衰竭、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或腹部水肿症状;
2.栓塞:栓塞部位主要是肺和脑,栓塞会发生得很突然,患者可能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虚脱、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困难者、胸痛、咳嗽等症状,甚至晕厥、咯血,或者出现脑缺氧症状;
3.神经学表现:脑膜炎的神经系统表现、颅内压升高、感觉改变、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栓塞性中风、脑脓肿、真菌性动脉瘤和出血等。患者可能会出现麻痹、癫痫、卒中或者昏迷症状;
4.肾脏受累:肾小球肾炎等。患者可能出现持续的眼睑、颜面、下肢水肿、尿中泡沫增多,且高血压以及贫血等表现;
5.皮肤受累:脚底或手掌上的红点(Janeway 病变),手指或脚趾皮肤下的红色压痛点(Osler结节),皮肤上、眼白内或口腔内的微小紫色或红色斑点,称为瘀点。
四、诊断与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了败血症相关的临床症状(急性起病、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动过速,以及皮疹、关节肿痛、肝脾肿大和精神、神志改变等),可以通过血液培养、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检查手段来明确是否为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主要是长期应用抗生素(6周或者更长时间)来减少感染,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则可能采取心脏直视手术的方式去除损坏的心脏瓣膜并用人工瓣膜代替。
五、如何预防?
1.如果患者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较高,出现上诉症状或者伤口无法正常愈合应及时就医。
2.注意口腔卫生和皮肤卫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和皮肤卫生习惯。
(新乡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