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2023-8-3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中医把胃炎归为胃痛的范畴,为实证和虚证,实证以肝郁气滞、胃络瘀阻为主,由于肝气失调,横逆犯胃引起胃部的不适、疼痛,症状多为胃脘部疼痛,痛处固定或向两胁肋部放射,当情绪波动时症状容易加重;虚证以脾胃虚寒为主,由于长期饮食不调,胃失和降所致,症状多为腹部隐痛,喜温喜按。下面介绍一下中医如何治疗慢性胃炎。

一、主要穴位及定位

1.中脘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

2.梁门穴

定位: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等胃疾。

胃俞穴、脾俞穴胃俞穴

定位:第l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3.脾俞穴

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疾患。

4.内关穴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中风;失眠、郁证、癫痫等神志病证;眩晕症;肘臂挛痛。

5.足三里穴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诸疾;下肢痿痹;心悸,高血压,癫狂;乳痈;虚劳诸症,为强壮保健要穴。

二、四类疗法

1.药熨疗法

用具准备:热熨用中药或其他材料,微波炉一台或炒锅一个,棉布袋一个。

中药配方:紫苏子100g、白芥子100g、莱菔子100g、补骨脂100g、吴茱萸50g,用布袋包裹后置于微波炉内,中高火叮热3分钟左右,在合适位置药熨治疗。

2.耳穴压豆疗法

用具准备: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胶布、止血钳或镊子、碘伏或酒精。

用镊子将耳穴贴于相应耳穴,用拇指指腹轻柔按摩为补法,用拇食指相对用力按压为泻法,主穴选择胃、脾、交感、肺;配穴选择肾、肝、胰胆、皮质下、三焦;对于实证用强刺激的拇食指对压手法,对于虚证用弱刺激的拇指指腹按揉法。

疗程:每1~2天换1次,每次按压2~3分钟左右,每天按压3~5分钟,双侧耳穴轮换使用。

3.脐疗法

用具准备:中药粉、姜汁、纱布、胶布。

处方1(实证胃炎):川楝子6g、元胡、6g、香附6g、姜汁适量。

处方2(虚证胃炎):巴豆3粒、胡椒粉3g、公丁香3g、大枣十枚、姜汁适量

将药粉与适量姜汁调为糊状,敷肚脐,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疗程:每日换药1次,10次一疗程。

4.艾灸法

用具准备:艾灸筒、艾条、点火器具、生姜片。

选穴:实证:中脘、梁门、足三里;虚证: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

疗程:用艾灸桶每个穴位灸1-2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

(郏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张伟强)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