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2023-7-1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简介及危害
(一)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通常由以下因素引起。首先,血液凝结过程中的某些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如高凝状态、血小板增多等。其次,DVT还与静脉内壁损伤相关,如手术创伤、炎症反应等。最后,在血流动力学改变时也会促进DVT的形成,例如长时间静卧或久坐。
(二)危害和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有广泛严重的危害和潜在的并发症。首先,DVT会导致局部血流阻塞,引起局部疼痛、水肿和充血。其次,血栓可以脱落并通过循环系统到达肺部,形成肺栓塞,这是一种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呼吸困难、胸痛甚至死亡。此外,长期存在的DVT还可能导致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引发下肢溃疡、静脉曲张和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等并发症。
二、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一)介入治疗原理
介入治疗是通过经皮穿刺及导管置入进行的一种微创手术。其基本原理在于通过插管处理血栓病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恢复静脉通畅。常见的方法包括机械取栓、溶栓、支架植入以及球囊扩张等。这些操作旨在直接作用于血栓,修复和重建受阻的静脉通道。
(二)介入治疗步骤
首先,需要进行适当的影像学检查以定位和评估DVT情况;接着,在无菌条件下,在局部麻醉下插入导管至血管中;然后,采用合适的介入技术进行治疗,如机械取栓、溶栓或球囊扩张等;处理完毕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恢复情况;最后,术后进行相关药物治疗,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后续的康复计划。
三、不同类型DVT的介入适应证
(一)急性DVT
介入治疗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具有广泛的适应证。急性DVT是指发病时间较短、症状明显的血栓形成。对于这类患者,介入治疗可迅速恢复静脉通畅,减轻疼痛和水肿,并防止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肺栓塞。
(二)慢性DVT
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持续存在的、较长时间未得到治疗或没有完全溶解的血栓状态。介入治疗也可以在慢性DVT中发挥作用。该治疗方案旨在改善患者的静脉功能,减少并发症风险以及缓解相关的症状和体征。通过介入手术修复受损的静脉通道,减轻患者的下肢溃疡、水肿和静脉曲张等问题。
四、介入治疗的优势
首先,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经皮穿刺和导管置入进行,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具有更小的创伤和出血风险。这可以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和康复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
其次,介入治疗直接作用于血栓,并恢复静脉通畅。机械取栓、溶栓以及支架等技术可以迅速清除血栓,重建受阻的静脉通道,有效避免了再次血栓形成的风险。这使得患者的静脉循环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减轻下肢水肿和疼痛等症状。
此外,介入治疗还可明显降低与DVT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恢复静脉血流,它能够预防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并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风险。
介入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在面临不同类型DVT时,医务人员应准确把握适应证,并积极采取介入治疗措施。借助介入治疗的技术进步和不断完善,我们能够帮助患者快速康复、改善生活质量,以及预防可能的严重并发症。
(泌阳县人民医院介入科 程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