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结节做CT还是核磁共振
2023-7-1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疾病的防范意识和健康体检意识越来越强,同时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肺部疾病的发现率明显提高,门诊上经常碰到有肺结节的患者询问是不是需要做个核磁共振检查来看看,因为大多数人认为磁共振检查更灵活、更高级,甚至觉得磁共振检查更加昂贵,肯定诊断的更加准确,其实是不对的,今天我就来科普一下大家关心的问题,看对于肺结节到底哪种检查更合适?
到底什么是肺结节呢?
肺结节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原因不明的肉芽肿性疾病,在影像学检查中可以发现肺上直径在3cm以下的结节状或者球形的病灶,病变常见于肺和胸内淋巴结,患者早期一般无症状,多在做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肺结节可以表现为单独一个,也可以是多个。80%—90%以上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少数肺良性结节在随访的过程中会出现恶变。
肺结节的常见情况
1、炎症:多种感染可以导致肺部出现3cm及以下的结节,无论是细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真菌感染,还是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一般都可以通过抗感染治疗达到临床治愈,不属于严重的疾病。
2、自身免疫性疾病:双肺可能出现多发性结节,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以口服免疫抑制剂治疗,不算十分严重的疾病。
3、肺部恶性肿瘤:如果为肺部的恶性肿瘤,此时出现的肺结节就比较严重,可能是肺外肿瘤转移到肺内所导致,这时虽然肺结节的直径不超过3cm,但癌症已经比较严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那么在肺结节的诊断检查上到底是选择CT还是核磁共振检查更准确呢?
1、CT成像原理是利用X线的穿透特性使X线穿过人体,由于人体不同组织、器官有原子序数和密度的不同造成了衰减差,将这些有不同衰减的射线用探测器接收下来,通过多步骤的转化和计算机的图像重建,可将这些信号转换成肉眼可见的图像供医生诊断。
CT肺部检查中,由于肺组织含有大量的空气,使之与周围组织如纵隔、肋骨等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够使肺部得到最大程度的显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CT使用的X线剂量越来越少,扫描层厚越来越薄,扫描速度越来越快,对于肺部病灶的诊断也越来越精准,微小结节与微小病灶都逃不过CT的“火眼金睛”。
2、磁共振的成像原理比较复杂一些,简单地说就是当人体被置于一定场强的静磁场中后,利用无线电射频脉冲能激发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并使氢原子核产生共振;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会按特定的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所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由体外的接收器接收,再经计算机图像处理,可以获得图像供医生诊断。
由于磁共振的成像特性,它常常被用于神经系统、脊柱、四肢骨关节以及腹部盆腔等的检查。另外,人体肺部组织充满了大量的气体,缺少了磁共振成像需要的氢原子,所以该部位的磁共振检查其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都不如CT;同时磁共振检查的时间也较长,难以避免呼吸运动伪影的产生,对肺部的检查也是不利的。
关于CT检查辐射的问题
当然,CT检查会带来放射线损害的情况,因此应当尽量避免频繁的CT检查就是为了减少辐射剂量的蓄积。在临床上,首先三个月复查CT并非常态,一般只是在中高危结节的时候,医生才建议CT随访间隔在3个月复查一次,也是为了尽量减少患者的放射暴露。如果肺结节病灶稳定,一般一年复查一次,这个辐射剂量是非常安全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进行肺磨玻璃结节随访观察的时候,使用薄层CT平扫就足够了,增强CT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增强CT其实是针对病灶的血供情况进行评估的,对于缺乏血供的磨玻璃结节没有多大意义。)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CT在对肺结节的检查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并且诊断准确率高,希望大家以后面对肺结节的检查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免诊断错误,延误病情。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 姜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