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认识血常规
2023-7-3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血常规,是检验科最基础的血液学检验项目,也是临床医生最为常开的检验项目之一。由于此项目操作简单,用血量少,检测速度快,报告能直观反映患者身体基本情况,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因此,血常规在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但血常规报告单上共20多项,其有哪些临床意义呢?
血常规其实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包括白细胞系列、红细胞系列和血小板。
1、白细胞分类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在细菌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等情况下,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轻度感染,白细胞计数可略增多;中重度感染时,则明显增高,还可伴有核左移,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此外,妊娠、剧烈运动、饱餐等情况下,白细胞也会出现生理性增高,不必担心,机体会自动恢复。
然而,大部分病毒性感染、肝硬化、脾脏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时,白细胞计数往往会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或百分率就相对升高。此外,对于化疗的肿瘤患者,医生通过观察白细胞降低程度,决定是否需要打集落刺激因子刺激白细胞生长,从而预防感染。
2、红细胞系列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其中,血红蛋白浓度这一指标尤为重要,常用于评估有无贫血,及划分贫血严重程度。
另外,根据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参数,又可分为小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正细胞性贫血。究竟是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还是慢性贫血,结合这些参数的同时,还要参考其他检查。血红蛋白升高,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重度脱水、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群等。
3、血小板主要作用是通过黏附、聚集、释放血小板相关因子,形成血栓,封闭伤口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因而在血液凝固,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小板计数,可评估患者出血的情况。血小板升高,还是减少,是患者手术前的一项必备检查。血小板升高,常见于原发血小板增多症、川崎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骨髓纤维化早期、脾切除术后等。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风湿免疫性疾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等。
总之,血常规检查在全身体检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许昌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王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