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分析女性月经不调的发病机制

2023-6-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提起月经,相信每一位女性都不陌生,月经的出现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生殖功能成熟的重要标志,它就像是女性健康的“显示器”,当月经出现问题,也正是提醒你必须高度关注自身健康的时候了。

在生活中,很多女性都因为自身习惯或者外界不良因素导致月经不调的出现,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凡是月经周期或经量出现异常者,称为“月经不调”。如《妇科玉尺》云:“经贵乎如期,若来时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数月一至,皆为不调。”其实,月经不调是常见的妇科疾病,有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女性都有月经不调的问题。之所以多发,与生活工作压力大、心情变化、生活欠规律、出现重大心理精神创伤有关,部分月经病也跟身体的营养状态有关,过度节食可能出现闭经,肥胖易导致月经紊乱、闭经、排卵异常等。

中医认为,月经失调,是肝气郁结、脾胃虚弱、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气不足、冲任失调所引起,并常兼有痰湿、湿热、气滞、血瘀等。所以中医调理月经失调,从整体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补肾,益气养血,活血调经,理气健脾,化痰除湿清热等,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调理好月经病,解决了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困惑。中医对于月经不调的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发病机制要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常见的月经不调中医证型包括以下几种:

1. 脾肾气虚型:主要症状为月经周期不定时,有的时候先到,有的时候延后,经量一般较多,颜色淡,质地也比较稀薄;患者经常会感到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头晕耳鸣等等。治疗时应该以补益脾肾,益气调经为主,经常用到的方药有举元煎、肾气丸等。

2. 肝肾阴虚型:这类女性大多月经周期会提前,有时先后无定期,月经的颜色多为鲜红色,量少。平时容易口渴,咽干,夜间盗汗,手足心发热,大便也不太正常,小便赤黄,大便干结。治疗原则以滋养肝肾,清热调经。

3. 气血虚弱型:由于体内气血较为虚弱,患者月经经常会延后,量少,色淡,质地稀薄。这类患者还伴随头晕眼花,面色萎黄,心悸的症状。

4. 肝郁气滞型:这类患者的月经比较紊乱,有时候先,有时候延后。来月经时会伴随一些血块,腹部会有坠胀感。还会伴随胸闷不适,乳房胀痛等。治疗要以疏肝理气,活血调经为原则。

5.寒凝血瘀型:主要症状有小腹冷痛,喜温热,四肢冰冷,体温较低,月经量少,颜色暗淡,还会夹杂一些血块。治法包括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6.气滞血瘀证。患者月经周期多延后,经量或多或少,经期延长或缩短,经色紫黑,伴随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治法:活血祛瘀调经。

7.痰湿内停型。主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黏腻如痰,形体肥胖,胸闷呕恶,带下量多,色白,质黏腻。舌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8.湿热下注型。主证:月经周期多提前,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经色暗红,量或多或少,质粘腻,可有臭秽,平时带下量多,色黄白,小腹疼痛,胸闷呕恶,口腻纳呆,小便黄短,大便烂。治法:清热利湿调经。

另外,女性在月经期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调护:

1、饮食调养:日常饮食要以营养清淡为主,注意荤素搭配。营养不平衡、过食辛辣之物、过度饮酒或过食寒凉生冷,就容易导致月经不调。正值经期应少吃生冷瓜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2、注意保暖:经前应避免冒雨涉水,夏天空调房内女性应少露脚踝和下腹部,以免因寒而滞血。

3、避免过劳:经期出血体力下降,过度劳累易耗气伤肾,特别在经血量多时,要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的体育运动。

4、调和情志:不少妇女的情绪易随着月经周期而波动。因此,要注意疏肝理气,消除不良情志刺激的影响,保持健康正常的心态。

5、保持清洁经:孕期邪毒容易入侵,必须保持外阴清洁,禁止房事、盆浴和游泳。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一病区 段晓艳)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