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如何预防和治疗喘病
2023-5-18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喘病又叫喘症(证)是呼吸喘促,甚则不能平卧,喉间有哮鸣声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哮喘症的发生,主因为宿疾内伏于肺,由于外邪袭人或饮食不当,或情志不调,或劳倦体虚等因素所诱,以致痰阻气道、肺气壅塞而发病。故其发作期的基本病理变代为“优痰”遇感所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气不利。
一、中医喘病的预防措施:
1、忌生冷、辛辣、甘甜、油腻、烧烤、海鲜发物等,以免伤脾生痰。
2、戒除烟酒、咖啡、浓茶等。
3、根据个人身体情况,积极参加文体娱乐活动,有规律的有氧运动,有规律地晒太阳,选择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呼吸体操、慢跑、散步等方式长期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
4、中医药食同源,根据个人体质对症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改善体质。
5、针灸、推拿、点穴、拔罐祛除体内寒湿痰瘀,调动体内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三伏天穴位贴敷中药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
二、中医喘病的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根据不同病因病机,选取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麻黄、杏仁、桔梗等具有祛痰、化痰、止咳等功效的中药。
2、针灸疗法: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改善气血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镇定、止咳、平喘的作用。
3、拔罐疗法:通过在背部、肩颈等部位施行拔罐疗法,促进气血畅通,增强身体免疫力,达到舒筋活络,平喘止咳的作用。
4、推拿按摩:在胸部、肺部、腹部等部位进行推拿按摩,促进气血循环,改善呼吸道通畅度,从而减轻喘息症状。
喘证的诊断,以临床特征为依据。一般说来,实喘多病起骤急,气粗声高,或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虚喘每病程较长,时轻时重,遇劳则甚,呼吸短促难续,气怯声低,咳嗽较少,脉象微弱或浮大。若在安静时也感气短,于活动后尤为明显者多为肾不纳气之候;若喘促持续不解,且出现心悸、浮肿者,则是心阳虚衰之征。
喘证发作时,一般咯痰较少,至其稍缓时,咯痰较多。量和痰色的变化,可以初步判定病性。痰白量多易于咯出者多为寒痰;痰黄量少难以咯出者为热痰;痰色灰黑黏滞喉间,韧而难出者,为痰火伏肺,王纶称为“老痰”“郁痰”。痰稀色青兼有咸味者,为肾水上泛。若痰质由稀转稠,色由白转黄者,为风寒化热之象;由稠而稀,由黄而白者,常为肺热渐退,病情好转之兆。
舌苔、舌质的变化,对喘证的辨证颇为重要。苔薄白者,多为风寒袭肺;薄黄者,为风热犯肺。如由薄白苔转为厚腻者,为脾阳失运,湿痰内蕴;由薄黄苔转为焦黄,而舌质红绛者,为肺经有火,痰热内郁;若舌腹络脉增粗而色紫瘀者,常是心血瘀阻的早期征象;舌尖边紫绛,为营血瘀热之征。如舌质红绛而苔花剥者,常示肝肾阴伤;舌体嫩胖而苔薄白水滑者,为肾阳虚衰,水邪上浮。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喘症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中医治疗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需要积极遵守医生的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便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唐河县中医院内七科 古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