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慢性肾炎的辨证及治疗思路

2023-4-9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中医的历史相当悠久,而且它治疗很多病例的效果都很不错,患有慢性肾炎后可以选择中医的方式治疗,想依靠中医治疗方式,那么一定要得到正规机构中进行,然后可以采取服用中草药调理身体的方式将这个疾病尽快的治愈。肾对人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肾部出现了问题后就会让很多的患者感觉到担心和着急,害怕其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慢性肾炎是很常见的一个疾病,生活中也很常见。

什么是慢性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指起病方式缓慢,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可导致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组肾脏疾病。本病属于中医水肿(阴水)的范畴。

慢性肾炎的病因病理:

绝大多数慢性肾炎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起病即属慢性,但一般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有关,属中医学的“水肿”、“虚劳”范畴。主要症状水肿及蛋白尿大多为脾肾亏虚,水、湿、痰、瘀内阻所为。其发病原因或急性肾炎反复发作,或饮食失调不当,或劳累房事不节制致脾虚不运,肾虚气化不行,水湿内停,流溢肌肤,形成水肿。《诸病源候论》所云:“水肿者,由脾肾俱虚所致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满,渗溢皮肤,流通四肢,所以通身肿也。”

若湿浊内停,郁久化热,一则壅阻气机,脉络气血运行迟缓;二则煎熬营阴,久必凝滞为患,血水同源,血瘀内阻又加重水肿。脾主摄精,肾主封藏,病久脾肾功能衰退,脾虚不能摄精,肾虚不能固藏,体内代谢失常又致水、湿、痰、瘀胶结不化,阻滞脾肾之络,脾肾升清降浊功能不行,必致水谷精微下流,产生蛋白尿、血尿,时久脏气日虚形成虚劳。

慢性肾炎大多患病日久,病程长,病情重,体质弱,其发病过程来看,总属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互见。本虚为脾肾亏虚,标实为湿浊、瘀血胶结,同时伴水停为患,也可兼夹各种诱发因素及病理代谢产物,如风、寒、湿、热、瘀等。病程演变中由于正虚邪实交织纷争,因虚致实、因实致虚相互影响,致虚者愈虚实者愈实,给辨证论治带来困难,同时由于蛋白尿,镜下血尿持续难消,而表现为缠延难愈。

中医辨证施治:

1、肺脾气虚:面浮肢肿,面色萎黄,少气乏力,易感冒,腰脊酸痛,尿少,舌淡或有齿痕,苔白润,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肺,利水消肿。

方药: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药组成:人参、白术、黄芪、陈皮、升麻、柴胡、当归、茯苓、桂枝、泽泻、车前子、猪苓、甘草。

2、气阴两虚:双下肢浮肿,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滋养肾阴。

方药:参芪地黄汤或大补元煎加减。方药组成:党参、黄芪、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茯苓、山药、泽泻。

3、脾肾阳虚:双下肢浮肿,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纳呆或便溏,男子阳痿、遗精、早泄,女子月经不调,舌胖,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方药:实脾饮加减。方药组成:附子、肉桂、干姜、茯苓、泽泻、车前子、山药、杜仲。

4、肝肾阴虚:腰以下肿甚,目干涩,头晕耳鸣‘目昏花’,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梦遗滑精,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利水消肿。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方药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知母、黄白。

小结: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与标本缓急的特点,把慢性肾炎大致分为脾虚气弱、脾肾阳虚、肺肾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五型,涉及肺、脾、肾、肝四脏,尤以肾虚为病之本,兼肺、脾、肝三脏阳(气)或阴(血)的亏损。但上述分型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具体的病人,治疗过程中往往由于兼夹症较多,从而互相转化。如脾肾阳虚,日久阳损及阴,亦可成为阴阳两虚;脾虚气弱由于水湿困脾,郁而化热伤阴,损及肝肾,转为肝肾阴虚,故治疗时,不可拘泥于分型,应随症灵活变通。

(洛阳市偃师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 曲方方)

责任编辑:星星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