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
2023-4-1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精神分裂症,但是大家对精神分裂症真的了解吗?大部分人对精神分裂症都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有的人说“精神分裂症不就是一种神经病嘛”“也有的认为精神分裂症会打人”,实际上精神分裂症确实是一种精神疾病,那么精神分裂症是怎么“分裂”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存在个性的改变以及情感、思维和行为的分裂。简单地说就是精神活动不完整、支离破碎。近些年来,生活节奏加快及生活压力的增大,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但是精神分裂症并不一定是终身性疾病,有些经过早期及时有效治疗,有可能会痊愈。
二、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有哪些?
(一)妄想
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存在思维内容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妄想,这种妄想与患者的文化水平、文化背景以及客观事实不相符,但是患者坚信不疑,不能纠正和说服。被害妄想、关系妄想是最为常见的妄想,许多患者固执地认识别人想害TA;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议论TA,针对TA;还有点患者认为自己有某种超能力或者某种未知力量操控着。
(二)幻觉
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幻觉,正常人对外界的感知都需要一些介质的刺激,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则不需要客观事实的刺激而产生知觉体验。最常见的就是幻听,周围没有人在说话,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却说有人在骂人或与TA交谈或命令TA做事。最可怕的是患者可能会遵循幻觉去做危险的行为,比如打人、杀人、跳楼等。
(三)思维散漫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出现思维联想方面的障碍,具体表现为思维联想过程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有时候说话时联想突然中断,连接不上的情况下很快跳到另外一个话题。患者的思维过程是稀奇古怪、荒谬离奇的。还有一些患者思维贫乏,因此言语简单、语量少、缺乏语言内容。
(四)意志行为障碍
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被动退缩、孤僻离群、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症状,他们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生活懒散,终日无所事事,社交功能受损,甚至出现一些幼稚怪诞的行为。
(五)情感障碍
患者对周围事物缺乏情感的反应,轻则不关心亲友,重则涉及自身利益的大事也漠不关心。还有点患者会无端发笑,无法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
(六)缺乏自知力
患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行为等有何不妥,甚至不认为自己患病了,更不要说积极治疗。
三、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人脑是一个结构和功能均十分复杂的器官,目前医学上尚未完全明确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但是许多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有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患上该病的概率比一般正常人群高数倍,并且血缘关系越近,患上该病的概率就越高。
(二)神经生化病理因素
部分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多巴胺功能亢进有关,多巴胺是传递信息的介质,多巴胺功能的亢进,导致其信息传递的过程出现了问题,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产生;还有的学者认为与谷氨酸生化有关,谷氨酸是皮质神经元的主要兴奋性递质,也是皮质外投射神经元和内投射神经元的氨基酸神经递质,如果谷氨酸受体出现了功能的障碍则可能引发精神分裂症。
(三)社会心理因素
学者们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尚未明确哪些社会心理因素是诱发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因素,许多材料也证明了社会心理因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社会竞争大、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等使现代人们精神紧绷,很可能在一些刺激下患上精神分裂症。调查显示,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与社会经济成反比,也就是说经济条件差人更加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性格开朗的人群患者该病的概率更低,而内心、孤僻的人群患上该病的概率更大。
结论:精神分裂症是在一些诱因下发病的,但是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令人发现,因此关注如何尽早发现并积极治疗。
(新郑中和医院精神科 董艳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