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及护理

2023-4-20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急性持续缺血和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是一种较常见也是致死率较高的心脏急症,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由于缺乏对该病的认知,导致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延误病情导致死亡。

一、临床表现:1、多数病人在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闷、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的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时间长,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差,诱发因素不明显。2、症状(1)胸痛:为最早期最突出的症状。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多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服用硝酸甘油不缓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放射而被误诊为急腹症或因疼痛向下颌、颈部、背部放射而误诊为其他疾病。(2)全身症状: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表现为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上腹胀痛。(4)心律失常:大部分病人都有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天,24h内最多见。(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发作期间血压下降常见,但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且病人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等,一般多发生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主要为心源性休克,为心肌广泛坏死,心排量急剧下降所致。(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为心肌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

二、治疗原则: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强调早发现、早治疗,尽早使心肌血液再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1、一般治疗:休息、吸氧、监测病情。

2、药物治疗:溶栓药物(尿激酶、链激酶);缓解疼痛药物(哌替啶或吗啡)。

3、手术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液灌注的方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PTCA)和支架植入术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手术的过程、方法和注意事项,以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必要时术前应用地西泮,保证充足睡眠。

②辅助检查:指导病人完成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③皮肤准备:行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双上肢穿刺术区备皮及清洁皮肤。

④训练病人床上排尿。

⑤术前口服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波立维。

⑥拟行桡动脉穿刺者,术前行Allen试验(同时按压桡动脉、尺动脉,嘱病人连续伸屈五指至掌面苍白时松开尺侧,如10秒内掌面颜色恢复正常,提示尺动脉功能好,可行桡动脉介入治疗)留置静脉套管针,应避免在术侧上肢。

(2)术后护理:

①心电、血压监护至少24小时。做12导联心电图,与术前对比,有症状时再复查。

②一般术后4—6小时即可拔除鞘管,沙袋压迫6—8小时,术侧肢体制动24小时,防止出血。经桡动脉穿刺者术后立即拔除鞘管,局部按压彻底止血后加压包扎。

③术后24小时后嘱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起床、下蹲时动作应缓慢,不要突然用力。经桡动脉穿刺者除急诊外,如无特殊病情变化,不强调严格卧床时间,但须注意病情观察。

④抗凝治疗的护理:术后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伤口渗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血便、呕血等。

⑤常规使用抗生素3—5天,预防感染。

⑥术后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饱;保持大便通畅;加强生活护理,满足病人生活需要。

  (濮阳市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 苏金玲)

责任编辑:刘洋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