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如何有效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
2023-4-10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根据《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等国家相关指南、规范、专家共识等,我们为大家分享了多重耐药菌定义、传播机制以及主要危害等内容,下面我们来看看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首先,多重耐药菌的定义是什么?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的类型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氨酶肠杆菌科细菌(ESBLs)、耐碳青酶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艰难梭菌(CD)等。
多重耐药的传播机制有哪些?
多重耐药菌可能是来自于内源性菌群(存在于皮肤、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的条件病原体)或是外源性菌群(由环境宿主或其他人传播的病原体)。
内源性定植(感染)通过病原体在患者体内的移位而实现传播。当患者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受损以及抗菌药物应用等因素,宿主对致病菌群易感性增加从而引发局部(如呼吸道、尿道、静脉插管、气管切开或手术切口等)的感染。
外源性定植(感染)则以接触感染为主,尤其是医院工作人员手为主要传播媒介,其次为各种侵入性操作。
那么医院内多重耐药的传播源主要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传播源。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及携带者是主要的生物性传播源。被多重耐药污染的医疗器械、环境等构成非生物性传播源。传播途径成多种形式,其中接触(包括媒介)传播是医院内传播的最重要途径。
如果患者一旦发生感染不仅会加重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甚至还会增加患者病死率。临床科室中尤其是危重症科室,由于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患者多,患者病情危重,抵抗力下降,需留置各种管道,入住ICU时间长,加之患者长期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等,诸多因素导致患者容易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
那么医务人员如何有效地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呢?
1、微生物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时按“危急值”管理程序处理并报告相关科室。科室针对MDR患者采取单间隔离,没有条件实施床旁隔离,床旁隔离时,保持与非感染患者的床间距至少1.5米);不宜将MDRO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有此类患者及时调整。
2、张贴标识:以处处给大家提醒。单间隔离病房,在门上张贴(悬挂)接触隔离标识。实行床边隔离时,在床头(栏)上悬挂接触隔离标识;在患者手腕带蓝色圆点标识;在患者门口电子显示牌显示隔离种类;根据本院情况可在病历夹、住院一览表贴隔离标识。
3、加强医务人员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意识,按照标准预防来严格执行手卫生,做好手卫生依从性;良好的手卫生既可防止手携带的MDRO传播给患者,也防止将患者携带的MDRO传播给其他患者或污染周围环境,防止工作人员手成为传播耐药菌的凶手、移动的传播源,手卫生是切断MDRO传播的重要利器。所以要加大执行手卫生的督导力度,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及依从率,并形成习惯。
4、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特别提醒:为患者翻身、大面积换药操作、吸痰等操作除穿隔离衣外,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防范喷溅操作污染工作人员头面部。
医务人员在对多重耐药菌患或定植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安排在最后进行。保洁员对MDRO病房尽可能安排在最后清洁消毒。
分组护理:对接受MDRO隔离的患者,最好实行分组护理,尤其是ICU实行分组护理,护理MDRO患者的工作人员,不护理其他患者。特别是在CRO患者增多时或在暴发期间,工作人员在操作时,遵守正确的接触预防措施。
5、MDRO环境物表清洁消毒:
(1)患者的个人物品、医疗用品专人专用,不可交叉使用,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注射泵、监护仪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重复使用的物品设备不用时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后才能给其他患者使用。
(2)高频接触面增加消毒频次: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患者床单元、呼叫器、电灯和空调开关等),普通病房每天至少2次。ICU不少于每天3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清洁消毒。根据耐药菌监测情况,如果耐药菌流行暴发趋势,增加消毒频次。
(3)每个病房门口配备快速手消毒剂,危重患者特别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需要吸痰的患者,床旁配备快速手消毒剂,医务人员、患者家属,接触患者前后均应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或用流动的水洗手。
(4)加强病区保洁人员的卫生管理,注意观察保洁人员日常清洁消毒工作流程,如何进行消毒液配制、清洁顺序、实际执行情况等,是否存在消毒液配制不准确、清洁消毒方法不正确、清洁消毒有遗漏、抹布污染,一个拖布用到底、重复浸泡等问题?不能将清洁消毒工作交代给保洁员,不检查,不过问。
(5)患者气管切开或插管,应单间隔离,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拔除指征。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定时进行气囊压力监测,每6~8小时监测一次,气囊压力维持在25~30mmHg。机械通气的患者,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引;严格把握好撤机时机,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如需长期使用机械通气者,定期更换呼吸道管路(每周更换一次,有明显污染时第一时间更换),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集水杯的冷凝水,冷凝水应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后弃去,不可直接倒掉。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口腔护理。
(6)重视终末清洁消毒,减少耐药菌在环境物表的定植与传播。患者转科或出院后应对床单元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更换所有床上织物,包括被单、被套、枕套等。推荐使用可擦拭消毒或压力蒸汽消毒的寝具(即床垫、棉被、枕芯),以有效阻断CRO的传播。关注隔帘污染,MDRO患者用后的隔帘立即拆下清洗、消毒;有条件尽可能换成可擦拭消毒的隔帘。
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药物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并加强用药监测,确保用药安全性。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