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凝血检验项目您要了解

2023-3-2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给大家科普一下,日常凝血项目检验主要包括有凝血因子活性包括FII、FV、FVII、FVIII、FIX、FX、FXI、FXII在内的8项因子,该套餐用于测定单一因子是否缺乏以及缺乏的程度.可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因子缺乏疾病的检查,例如血友病、遗传性因子XI缺乏、重症肝炎、DIC等。

凝血因子作为凝血瀑布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若缺乏将导致凝血的时间延长,最终将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通过对凝血因子的检测,即可及时发现,尽早采取措施,降低临床治疗出血风险。

一般术前筛查包括凝血四项+Ⅶ、Ⅷ、Ⅸ、Ⅺ因子,根据临床经验,对于轻微的血友病患者,其在凝血四项中的表现并未表现出明显异常,这会给临床治疗以及手术带来出血隐患,为此,在进行凝血功能筛查的过程中,增加对临床常见缺乏的凝血因子进行筛查,将更好地为患者的出凝血功能保驾护航,减少临床出血率的发生。

DIC+血栓组合包括D-Dimer、AT、PS、PC、PLG、APL、LA在内的血栓形成以及纤溶相关的检测项目,抗凝蛋白的缺乏,狼疮抗凝物的存在,都将对血栓的形成起促进作用,α2-抗纤溶酶活性水平的升高,纤溶酶原的增高,提示纤溶活性降低,呈高凝状态,容易形成静脉血栓,发生肺栓塞,D-Dimer升高常提示为纤溶亢进,对于原发性纤溶亢进的情况,D-Dimer的升高提示着出血的概率大大增高,这对于临床治疗来说将带来出血的隐患。

凝血和纤溶有关的因子检测,是近几年来临床极其关注的内容,在诊断疾病,治疗尤其是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以及疾病程度的判断和预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已证明其应用范围不仅在于血液病、心血管和手术患者,而且还广泛应用于老年病科、神经内科、脑外科、内分泌科、肾内科、呼吸内科及ICU等患者,其临床应用广泛性和重要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提高检测准确度,加强对疾病的监控,更好地服务临床和患者是我们的使命。

凝血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1、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超过正常值3秒有临床意义。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PT缩短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监测PT可作为临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护。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超过正常值10秒有临床意义。延长主要见于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APTT缩短主要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

3、凝血酶时间(TT):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超过正常值3秒有临床意义。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4、纤维蛋白原(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5、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测定试剂的国际敏感指数(ISI)推算出来的。是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计算而来。采用INR使不同实验室和不同试剂测定的PT具有可比性。

6、D-二聚体(D-D):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中的一种片段,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在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医生用药剂量不当以及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等。华法林作为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抗凝药物,必须要调节好药物的剂量,才能达到满意的抗凝效果。INR主要用于口服华法林患者凝血指数的监测,一般要求数值维持在2~3之间。如果数值过高,超过4,出血事件的风险就会大大升高,甚会对患者造成致命的损伤;如果数值过低,小于2,则表示所服药没有达到有效的抗凝效果,患者有血栓形成的倾向。

(驻马店市中医院检验科 吴辉)

 

责任编辑:安笑妍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