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颗粒剂与干混悬剂
2023-3-30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同是一种药,名字都一样,一个是颗粒,一个是干混悬剂,他们到底有啥区别呢,让药师来给您科普一下!
干混悬剂与颗粒剂外观都是粉末状或颗粒状物,到体内都存在着一个溶解、吸收、分布的过程,如何对他们进行区分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外观属性
干混悬剂是难溶性药物与合适的辅料制成粉状或颗粒,在使用过程中加水振摇,分散成混悬液供口服。颗粒剂为原料药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制剂。
制剂种类
颗粒剂可以赋予药物的功能比较多,添加不同的辅料可以制成泡腾颗粒、肠溶颗粒、缓释颗粒和控释的颗粒等,而干混悬剂不具有此功能。
粒度大小
干混悬剂的粒度极小,是微米级别的,使用时用水分散成混悬液服用。颗粒剂的粒度比较大,按粒度大小又分成细颗粒和颗粒剂,使用时可以直接服用,也可以用水分散成水溶液或混悬液使用。
溶解度
干混悬剂药物都是难溶于水的。而颗粒剂的药物是可以难溶于水的,也可以是易溶于水的。
用法用量
服用方法:干混悬剂不能直接吞服,因为干混悬剂一般为细小的粉末,容易呛入气管引起窒息,应用水调化混匀。而颗粒剂则有一些特殊服法,如某种孟鲁斯特钠颗粒,既可直接服用,又可与软性食物混合服用,或溶于配方奶粉或母乳中服用,不可直接用水溶,但是服药后可以饮水。
冲服水温:市面上约80%的中成药颗粒剂要使用开水冲服,如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胃苏颗粒等,但也有部分中成药颗粒剂需用温开水冲服,这主要是由于组方药品中含有受热后不稳定的药物,可能出现挥发、升华、降解,导致药效降低,因此需注意分辨说明书或包装上标注的是“开水”“温开水”还是“凉开水”。而很多西药颗粒剂不能使用开水冲服,如阿莫西林颗粒、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要求使用不超过40℃的温水溶解,水温过高会导致药品成分降解。
冲服水量:颗粒剂的用水量,说明书无特殊要求的,均可采用10克/200毫升水的配比溶解或混悬完全后服用。对于药品说明书有特殊要求的,要依照说明书中推荐的水量溶解或搅拌均匀后服用。对于干混悬剂(如头孢克肟干混悬剂)而言,水量过少可导致药粉遇水秘结成团,影响吸收,致使药效降低。
制备方面
颗粒剂在制备过程中就有较高的湿度,最后还要经历高温烘干,并且很多家长喜欢用热水冲服颗粒剂,用凉水短时间内冲不开,易引入新的杂质。干混悬剂,从始至终都是干法制粒,湿度控制的极低,且不需要经历高温烘干,减少了有效成分的破坏。
辅料方面
干混悬剂必须加入助悬剂。颗粒剂的助悬剂可加可不加,并可应需加适量矫味剂、芳香剂、分散剂和防腐剂等。
质量检查
干混悬剂品质检验时需检查沉淀率,不需检查粒度。颗粒剂在制备过程必须制粒,而且粒度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在质量检查中须检查粒度。
储存保管
干混悬剂有些是以粉末状储存,有些是溶解后储存,可以预先装在瓶子里,第一次用时加入水至刻度线,之后每次混匀后量取一定体积服用,剩余的放4℃冰箱保存;而颗粒剂是以颗粒包装储存,储存不当易吸潮结块。
关于干混悬剂与颗粒剂区分的总结
特点 分类 |
干混悬剂 |
颗粒剂 |
外观属性 |
粉末状、颗粒状 |
颗粒状 |
制剂种类 |
较单一 |
包括泡腾颗粒、混悬颗粒、肠溶颗粒、缓释颗粒和控释的颗粒等 |
粒度大小 |
粒度极小,属微米级别。 |
粒度较大。 |
难溶于水 |
混悬型颗粒剂难溶于水,其他颗粒剂易溶于水 |
|
制备方面 |
制粒或不制粒 湿度较低,无需烘干 |
必须制粒 湿度较高,需高温烘干 |
辅料方面 |
须有助悬剂 |
加或不加助悬剂,还可加入矫味剂、芳香剂、分散剂和防腐剂等 |
检查沉降比,不必检查粒度 |
必须检查沉降比、粒度 |
|
有些以粉末状储存,有些是溶解后储存 |
以颗粒包装储存,储存不当易吸潮 |
|
价格 |
较贵 |
低廉 |
干混悬剂与颗粒剂都各自的优势,选择不同的剂型,收获的结果也不同,在儿童用药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那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和颗粒剂区别在哪呢?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与颗粒剂
阿莫西林属于青霉素类药物,性质不稳定,阿莫西林颗粒在制备过程中就有较高的湿度,且需高温烘干,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过高,都会诱发阿莫西林变性,生成杂质高分子聚合物(如青霉噻唑蛋白),这种聚合物是过敏反应的罪魁祸首,杂质越多过敏反应发生率越高,所以阿莫西林颗粒剂一般用凉开水冲服;而干混悬剂从始至终都是干法制粒,湿度控制的极低,且不需要经历高温烘干,最后阿莫西林的成品中杂质较少,安全性较之颗粒剂大大提高。研究表明,阿莫西林干混悬剂在肠道分布面积大、吸收迅速,由于个体差异造成的对新陈代谢的影响小,可迅速发挥药效。
(科普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孟菲 曹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