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2023-1-3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运动障碍性疾病又称锥体外系统疾病,该疾病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简单来说就是患者的运动功能出现的障碍。这类患者一般的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不协调以及出现一些不可控制的行为,比如说手舞足蹈、投掷动作等。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运动性障碍疾病常见于中老年患者。然而,在近些年的研究发展,运动障碍性疾病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那么,运动性障碍疾病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又有哪些治疗方法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原因

运动功能的调节主要是由椎体系统、基底核以及小脑密切配合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三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系统,相反在功能上,三者是不能被分开的一个整体。在此期间,若基底核功能发展紊乱,将会导致运动功能的调节出现问题。其中基底核具有非常复杂的纤维联系,主要构成的神经环路有三个,分别为皮质-皮质纹路、黑质-纹状体环路以及纹状体-苍白球环路。其中皮质-皮质环路中有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两种,环路主要是基底核实现运动调节功能的解剖学基础,这两条道路的活动平衡对于人体运动功能的正常运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黑质-纹状体DA通路变形将会导致基底核输出过多的丘脑-皮质反馈活动受限,从而使皮质活动功能易化作用削弱,产生少动性疾病。纹状体神经元变性将会导致基底核输出减少丘脑-皮质反馈对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作用过程,产生多动性疾病。

2.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

(1)药物治疗

在对运动障碍性疾病早期治疗期间,药物治疗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延长患者的实际寿命。在这个过程中,效果比较好的药物有复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药等,其中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药能够直接刺激纹状体,产生和多巴胺作用相同的药物,以此来降低和阻止运动并发症的出现,这类的药物常见有普拉克索、吡贝地尔等。虽说服用此类药物效果比较好,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不能完全控制疾病,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用药。

(2)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的方式主要适用于长期服用药物,但治疗效果出现明显下降或出现异动症情况的患者,此时就可以考虑采用外科治疗的方式进行疾病的治疗。比如说通过脑部电刺激手术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这种手术是在患者大脑中放置一个刺激电极,并将与它相连的微型计算机放置到患者胸部的皮下位置。在手术中对微型计算机的参数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肢体僵硬、动作迟缓等运动障碍,从而恢复患者的自理能力。

(3)康复治疗

所谓康复治疗,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进行肢体动作、语言等方面的训练,以此为基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改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综上所述,对于运动障碍性疾病一定要有充足的了解,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通过相应的治疗方式,改善运动障碍性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河南省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董同忠)

 

责任编辑:刘洋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