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的麻醉管理
2022-12-1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高血压是循环系统的常见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围手术期高血压可加重手术出血,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并导致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我国高血压有三高三低,即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低知晓率、用药率和控制率,大大增加了我国高血压围手术期治疗的风险。
作为麻醉医生,怕的不是病人得了高血压,而是病人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却没有进行适当的治疗,血压没有控制好,对心脏、大脑等器官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更可怕的是,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在我国,多项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具有知晓指数低、治疗指数低、控制指数低的特点。研究表明,中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仅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即使是较为发达的省份,高血压知晓率也不到 33.3%,治疗率仅 25%,控制率只有6.9%。
所以,等到进入手术室后才发现血压偏高,而又不得不进行手术,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而在这种情况下,脑卒中、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就要远远高于已知的高血压病人。
大多数麻醉医生和心脏病专家主张重度高血压病患者的基础血压>24.0/14.7kPa(180/110mmHg)的患者在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前不应进行择期手术,而对于有充分的监护和治疗者无需因为轻度和中度高血压而取消手术。术前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一定水平,是防止围手术期血压明显升高,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脑血管意外的措施。降压药使用原则一般应从小剂量、单一种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如无效可联合用药,而不要一味加大剂量。
术前镇静镇痛,消除患者紧张和恐惧心理
患者术前常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术前充满恐惧,或多或少引起患者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生化和心理变化,引起血压进一步升高。镇痛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和恐惧,也可以降低麻醉的风险。
选择麻醉方法
高血压患者合理选择麻醉方式可以大大降低麻醉的风险性。高血压患者麻醉的选择应根据病人情况和手术要求,选择对循环影响最小的麻醉方法和麻醉剂。 第一期高血压病人的麻醉选择与一般病人无任何区别。对第二期,特别是第三期高血压病人,往往合并其他脏器的器质性病变,麻醉选择宜慎重。对于高血压病来说,短小的手术可以选择局麻、神经阻滞加镇静镇痛,必要时可采用静脉全麻。丙泊酚是静脉全身麻醉的最佳选择,它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改善微循环,这得益于其作用快、代谢快、恢复快。椎管内麻醉在轻度、中度高血压患者可使用,阻滞平面的血管扩张可以降低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对于严重的高血压和一些大手术,宜选择气管插管全麻。
麻醉期间的监测
麻醉过程中的监护非常重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便于及时治疗,可大大降低麻醉风险,主要监测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 , 舒张压 (DBP) ), 心率 (HR) 并根据需要监测有创动脉血压。
术中管理和治疗
麻醉前维持动脉高压患者的动脉压在一定范围,最好是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以下,或舒张压控制在95mmHg以下,是保证患者围手术期生活稳定的基本条件。麻醉过程中,患者血压波动较大,尤其是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时,易发生高血压反应。尽量减少麻醉和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总之,麻醉师应在术中及术后仔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了解情况,便于及时处理。
术后恢复管理
术后恢复期管理,手术后麻醉变轻,患者意识恢复,常因疼痛、高碳酸血症和清醒时激越动而出现高血压。应使用有效的镇静和镇痛。高碳酸血症通常会导致胸壁疼痛和呼吸运动受限。可以使用有效的止痛药或呼吸支持,必要时可以降压药物治疗。
总之,高血压患者的麻醉较一般困难,同时管理也较麻烦,但只要术前有充分准备,对出现的情况有充分的估计,同时制定好充分的计划,还是可以将其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的。
(永城市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一 李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