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冠心病,安“心”每一天

2022-12-10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发生堵塞以及冠脉功能性的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易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正常情况下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可随心脏活动量变化调整心脏供血。活动量大时,冠脉扩张,血流量可以增加6-7倍。冠脉管腔内可能出现脂质和坏死组织构成的斑块,斑块突向管腔,使得管腔变得狭窄甚至完全闭塞,或者冠脉畸形、冠脉炎症、冠脉痉挛等可导致管腔狭窄,心肌供血也就随之减少。当管腔狭窄程度超过 50%-75% 的时候,机体在激动、劳累等情况下无法代偿就会出现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冠心病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

出现冠心病会有什么症状呢?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识别?

轻度的冠状动脉病变,常常无明显症状,因此往往容易被忽略,导致延误病情。不过如出现下述症状,提示您有可能患有冠心病:

第一,疼痛,特别是胸骨中上段后方的疼痛,就感觉像被人往胸口重重地打了一拳,疼痛可能逐渐加剧甚至让你喘不过气来。这种疼痛还能放射到上臂(特别是左上臂)、肩部、背部、脖子、下巴、牙齿或上腹部等部位。这种以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疼痛,就是心绞痛。

第二,上腹痛、恶心、呕吐、打嗝或胃灼热等容易和胃肠道疾病混淆的症状。

第三,频繁发作的心跳加速或心律不齐,伴有头晕目眩、大汗淋漓等。

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哪些人群容易得冠心病呢?

1.性别和年龄: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

2.遗传因素:一级亲属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生疾病,考虑存在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3.吸烟:吸烟可造成心血管病年轻化,使首次发生心肌梗死的时间提前10年。60岁以上吸烟者冠心病相对风险增加2倍,而50岁以下吸烟者冠心病相对风险增加5倍。

4.饮酒:我国居民饮酒率高,多数研究认为饮酒不利于健康。

5.不健康膳食:不健康膳食可使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增加13%~38%。膳食中增加全谷物的摄入,可降低15%的冠心病和25%的脑卒中发生风险。

6.身体活动不足:心脏病发病风险均与身体活动不足有关,总身体活动量与心血管病死亡呈显著负相关。

7.超重和肥胖: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者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了13%和39%。

8.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抑郁、焦虑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并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增加。

9.血脂异常: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和死亡呈独立的、连续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若伴随高血压等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则冠心病风险显著升高。

10.糖尿病和高血压:排除其他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不良结局发生风险增加2倍。即使没有糖尿病病史,随着空腹血糖水平的升高,人群冠心病发生风险也明显增加。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倍增。 

怎么确定是否得了冠心病?

首先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等,其次是有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如“三高”、吸烟、肥胖等,再者就是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是否缓解,发作时心电图是否有改变等,最后就是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如心肌酶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如心脏彩超、冠脉CT,冠脉造影等来进一步明确是否得了冠心病。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冠心病?

1.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体检,多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

2.合理的膳食,提倡清淡饮食、健康饮食,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健康食品。超过40岁者即使血脂没有异常也应该尽量减少高脂食品的摄入,主要包括各种动物脂肪、脑、心、肺等动物组织和内脏、蛋黄、蟹黄、鱿鱼、鳗鱼、奶油及其制品。

3.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每周至少5天进行30~6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如健步走,以增强心肺功能。

4.戒烟少酒,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5.积极治疗与冠心病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等。

注意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对于已经罹患冠心病,特别是做了冠脉支架的病患,则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规范用药,切勿自行停药或改药。总之,冠心病可防可控。  (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内科 谢静)

责任编辑:赵曦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