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毒性与解毒方法

2022-11-15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
0

半夏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传统有毒中药,半夏及其炮制品在临床应用不当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重则出现死亡。

1、半夏的基本性状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呈类球形, 有的稍偏斜,直径1~ 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 圆,较光滑。质坚实, 断面洁白,富粉性。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四川、江苏、湖北、安徽等地,药材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气无,味辛辣、麻舌而刺喉。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主要用于湿 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半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2、半夏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及中毒表现半夏不良反应主要有上腹不适、 恶心、呕吐、心悸、气促、咽喉疼痛、视物 不清、瞳孔散大、紫绀、昏迷、 肺部哕音、心音低钝、膝腱反射减退,甚至出现并发性怖水肿、左心衰竭、心律失常、休克、死亡等。对于半夏的毒性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刺激性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突变毒性等。

(1)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对胃、肠、咽喉黏膜的强烈刺激作用,重者可产生呕吐,严重者可窒息。有文献显示,产地对半夏相关毒性物质的含量与毒性大小有一定的影响,且半夏毒性大小与总有机酸、总生物碱含量呈一定相关性。

(2)毒性成分生物碱类和有机酸类成分作为半夏主要功效成分,同时也可能使其产生毒性作用的物质基础。

(3)导致半夏中毒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方面是炮制方法不得当而造成的半夏炮制不合格, 有文献显示,不同炮制方法对半夏的化学成分有一定影响,炮制半夏的化学成分与生半夏相比较,在生物碱、鸟苷、蛋白质和总糖含量上都有所降低。

3、半夏的解毒方法

日常生活中,半夏的解毒主要采取配伍解毒的方式。半夏与生姜配伍半夏有毒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短期浸泡不能达到去毒的目的,国外对半夏解毒的研究认为,生半夏与生姜同煎,与生半夏单煎比较,其辣味显著减少,从而认为配伍生姜可减低生半夏毒性;

半夏与人参配伍姜半夏善于止呕,常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但在治疗孕吐方面还应保持谨慎态度,治疗“妊娠呕吐不止”的干姜人参半夏丸,具有通补止呕的功效。配伍人参为的是佐其“胎堕” 之性,正如陈修园谓:“半夏得人参,不唯不碍胎,且能固胎”;

半夏与麦冬配伍半夏燥湿祛痰降逆,麦冬凉润生津,一燥一润, 一温一清,如此,辛温宣开与甘寒养阴并用,可降虚火,降逆气,主治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气失宣降之肺痿咳逆上气,痰吐涎沫等症,如麦门冬汤。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 董贵)

责任编辑:liu  一校:曲星  二校:徐琳琳 贾佳丽  三校:杨小玉  一审:赵曦  二审:梁如意  终审:郜静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