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疼痛吗?
2022-11-30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浏览:次 【查看证书】说起疼痛,应该说大家都不陌生。甚至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有过疼痛的经历。那么讲真话,疼痛可能真的不是你感觉到的哦?
我们今天要从这么几个主题导向来分享:首先是疼痛产生的原理/神经的通路;其次是疼痛的种类,最后我们讲一下当疼痛出现我们要如何面对它。开始分享之前让我们想以下几个情景,一是我在运动过程中一不小心扭到了脚!二是在一个阴雨天我被欺负了,受到特别严重的心理冲击!再有就是我失去了一位至亲。那想明白了这几个情景基本就可以理解疼痛是怎么回事儿了。如果你不理解,那么读完我接下来的分享你对于疼痛的理解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比如说第一个因为摔倒我们身体某个部分受到确切的损伤的时候。那就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损伤局部痛感袭来。第二个情景呢,或许没有身体的确切损伤但是因为心理冲击的原因,此后每一次遇到阴雨天我就会觉得身体特别的不适。第三就是每次一想起离开自己的至亲,都会感觉到心里面的那股疼痛。借此三个情景我想向大家说明,疼痛的产生可并不一定是由身体结构损伤带来的。当你身体感觉到疼痛的时候呢,不需要有一个物理上的损伤,也可以达到一样的疼痛的感觉;
得到这个结论以后我们再从疼痛的理论演变来看一下,最早由古希腊学者认为疼痛是由于体内的液体不平衡所造成的;那公元一世纪时一个解剖大师,他提出疼痛必须有三个条件,必须有一个所谓接收疼痛的接收器、需要一条特别的一条通路把这个接收器带到脑里面、然后大脑必须要把这些所谓的通路的信息整合才能产生痛感;再接着就是17世纪,笛卡尔提出了疼痛特异性理论,特异性理论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必须疼痛是走非常特异的通道,他需要特殊的接收器,走特殊的通道到大脑特定的地方才可以引起到疼痛,如果没有走特定的接收器,没有走特定的通道,没有到大脑那一个特定的地方就没有疼痛;第十九世纪时就提出疼痛强度理论,疼痛强度理论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疼痛这个信息必须要超过阈值的时候才可以造成疼痛,不管任何刺激只要没有超过阈值都不算疼痛,那反过来就是说任何刺激超过阈值的时候,那它就会变成疼痛,那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现在还被很多人所利用的理论。最后在20世纪初有学者提出疼痛的闸门控制学说。这个理论大概意思是在脊髓层面的地方,任何的大直径纤维的信息,它可以抑制任何小直径的信息,也就是一般是我们说疼痛,也就是说本体感受越好的人他疼痛会越少;当然现在看来以上的疼痛理论都出现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也都有合理性。不过也都有它的片面性。总结历史总能给我们指明未来之路。那就是不管怎么发展谈起疼痛就一定离不开神经的问题。
那现在让我们就看一下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那我们今天说两个通路,当然它不止两个通路。第一个叫做脊髓丘脑束,它这个通路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定位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发生了疼痛,所以这是一个对疼痛定位功能的通路;然后再来的这个通路是脊髓丘脑是到大脑的边缘系统。所以简单说两个传导就是第一个给我们疼痛的定位;第二个是给我们疼痛的情感疼痛的认知长度以及觉醒唤起等等。也可以说当我们有一个所谓的伤害的或不愉悦的感觉进来的时候,首先我会知道这一个伤害的感觉是从身体那个地方发来传过来的,然后大脑决定处于当下的情景有没有既往的疼痛的这个情绪产生。现在请大家再想一下我们开篇的几个情景。身体的扭伤的情景是疼痛传导的第一个通路;被伤害或至亲离开的情景是第二个疼痛情绪或情感的通路。
那好了,如果你的身体存在了一个疼痛很久情况。这种情况下想要彻底征服它,就必须先从那个情绪情感的方面得到解决,再去解决损伤局部的问题才可以。当然发生很短时间内的疼痛就只需要解决损伤局部的问题。这就是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不同的干预原则了。其实这是一个我们神经系统运行的总原则那就是感觉输入(伤害性可以是声音、情景、光线、氛围等);中枢整合(大脑的认知以及既往的经验)和运动输出(那这里的运动就非常广义可以包括语言、表情、吞咽、运动和我们的疼痛)一般来说我们说传出的信息就是运动。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文章标题的问题了,疼痛真的不是你感觉得到哦!它的实质是一种神经系统的一个输出。所以我再强调一次疼痛是神经系统的一个输出。而大家所感知到的输入其实是一种泛化的伤害感觉。伤害感觉就是肢体损伤时会有的,它是一种输入,它输入到神经系统之后,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后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当下的情景、你的情况、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内分泌情况等所有情况并参照既往的经验得出一个输出。那这个输出很大看可能是疼痛。
我们来看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就将疼痛定义;“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类似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的体验。”结合定义我们再想一下;你曾经被一条蛇咬过,当时非常痛苦;可以预见此后每一次你看见蛇都会觉得曾被蛇咬的位置再次感觉到很痛。抑或是“我们得手突然被火烫了一下,你会觉得难以忍受得痛。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现在你的手被火烫一下。我给你一千万。想象以下两种情况都是被火烫了,那你手对痛得感知程度是一样的吗”?很显然不会一样对吧。这就是疼痛往往夹杂情绪体验的最好证明。那我们接下来来看什么是慢性痛呢?对于疼痛的分类,专家的共识是存在时间超过三个月的疼痛就是慢性痛了,而三个月以内的可以认为是急性痛。这样分类对于我们而言就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很快的确定面对疼痛患者我们的干预原则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急性痛可能只需要考虑疼痛局部的处理;而对于慢性疼痛的就必须考虑情绪情感以及伴随疼痛的中枢敏化问题。好,那我们再根据疼痛症状影响的区域来粗糙的两种,一种是影响外周结构的我们称之为周围性疼痛;另一种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叫做中枢性疼痛。所以周围性痛的话表示在周围结构有可能是软组织、关节、皮肤等;中枢性疼痛一般来讲是指从脊髓往上的结构,有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比如中风或者是周围性疼痛持续存在间接影响到中枢,从而导致了中枢性疼痛。
讲到这里我对我今天的分享做一个简单总结;疼痛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通路最后由大脑做出的输出。充分理解这个概念就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患者的疼痛时间可以帮你制定治疗方向。如果他痛的时间很短,如果你的疼痛定位非常精准,你基本上可以知道你这种患者你不需要考虑他大脑,你可以直接在周围做一些常规的治疗比如;温度的刺激(48小时内冷敷-48消失后热敷)轻揉、抬高、加压包扎、必要时口服药物、电刺激再加上主动做力所能及的运动;但是如果存在中枢性的疼痛或慢性疼痛的情况,治疗干预就完全不一样了你必须要对他的大脑下手。因为这种个情况做再多的周围性的治疗可能都没有效。因为此时你需要整合的是他大脑的这个所谓的疼痛情感或疼痛的输出。具体的措施可以是:第一:心理干预,必要时需求心理医生帮助。帮助我们的自己正视因疼痛带来的情绪情感体验。第二:整合输出就必须从向心性的伤害感觉再教育开始。包括我们的触觉、痛觉、运动觉、位置觉、两点辨识觉、震动觉、视觉等等这就相当于重新建立大脑皮质跟周围器官再做一个重新的整合联系。所以这样的处理方式才可以对不管是周围性疼痛还是中枢性疼痛做最好的治疗。可以这样说,疼痛的治疗干预还是蛮复杂的,建议大家生活中遇到疼痛一定要正视它但不用害怕!
(科普作者: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康复医学科 王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