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见证着忠诚、干净、担当的灵魂

2022-11-11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觉醒年代》读后感

□赵梦迪

建党100周年之际,优质文学作品扎堆献礼,《觉醒年代》无疑是其中最热门、最具话题的作品之一。它深刻挖掘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让“南陈北李”等历史人物不再只是课本中“精神导师”式的存在,而是在人间烟火中立体地展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

贯穿本书主线的是《新青年》杂志。彼时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失望于中华民国的成立,没有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社会进步,从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着手,上下求索,最后决定通过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来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广大民众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书中有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给大家分享一下:李大钊从日本留学归国回到北京,在大街上遇到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一个生病的孩子跪在路旁乞讨,旁边站满了围观的人,但他们是说着可惜可惜,却并没有实际行动。这时,冲进来一个工人,正是这女人的丈夫,要把她和孩子拉走。女人死命不走,大喊大叫着说,我要是走了我的孩子就要死了!男人使劲拉着她走,并说了一句话“我们穷人自古只有穷死的命,我们没有跪着的命,起来!你这样跪着,还嫌不够丢人吗!”李大钊从人群中挤身出来,说:我带你们去看病,然后用他坐的面包车拉着女人还有孩子去了最近的医院。但是李大钊身上钱不多,他就去当了自己冬季的衣物和手表,换取孩子住院的费用。男人感激万分,就要跪下,李大钊拉住他,说:“你说的,穷人不是跪着的命!”第二个场景是:延年、乔年英勇就义的画面动人心魄:陈延年、陈乔年用其一生践行着“我们自己的路,我们自己走”——在码头做工为工友打抱不平;小心拯救碗里挣扎的蚂蚁;拾金不昧等失主到天黑;自立自强恪守“六不原则”;从信奉“无政府主义”到最终明白“奋起反抗才能救中国”……他们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少年离开的背影与被押上刑场镜头的混合切换,怎不让人心碎?去时还是少年身,归时只剩英雄魂,怎不让人唏嘘?延乔路短,集贤路长,他们虽不能交汇,却都通往我们今日的幸福大道。

当然,这本书不只是上述两个片段令人感动,还有许多触人心弦的历史情节。我们从这本书中不仅可以了解党史,而且能触碰到许多忠诚、干净、担当的灵魂。

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奋斗,才换来今天我们幸福安康的生活。他们,无疑是伟大的爱国者!那么,我们当代青年人该如何爱国呢?当写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也思考良久,我们不是战士,不能去边疆守家卫国:我们不是文学家,创作不出动人心魄的爱国文章:我们也不是科学家,不能创作出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产品。我们只是平凡的普通人,我们可能一辈子也干不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们,不能因为不会被后人所记住而不去做为,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借用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的这句话:“爱国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能把你的精力、学问、时间,献给国家和事业就是爱国。”那么放到我们身上,在疫情来临之时,我们服从党的指挥,召之即来、敢于冲锋一线,这,就是爱国!我们利用我们的医疗技术为病人解除病痛,这就是爱国!在这个卷也卷不赢,躺又躺不平的时代,我们不要空喊爱国口号,也不要抱怨年轻人压力大,我们应该静下心来,默默钻研自己的技术,唯有此,我们才能更好的爱国,才能更加接近自己的理想。

我身边的这三位同事,我认为是当代青年爱国的真实写照:

坚定理想信念,做担当使命的“践行者”。骨科副主任莫涛去年响应国家的号召成为河南省第十二批援疆专家,因水土不服,到新疆几个月了还是常常拉肚子,但他一直坚守岗位、无怨无悔,和队友们共同努力去推动新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团结。“弄潮儿向涛头立,青年人于天地强”,前年疫情刚刚爆发,莫老师又毫不犹豫的报名参战,与爱人共同战疫在一线,用实际行动彰显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锤炼过硬本领,做护卫健康的“守门人”。我们医院今年新入职护士王巧玉同志,她的救人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有报道说她“不仅有救人的勇气,更有救人的底气”。底气是一种果敢、更是一种自信,它不会凭空产生,要靠过硬本领成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毕业之后很多人对自我要求都放松下来,但是医学知识,浩如烟海。我们选择了医学,就意味着选择了学无止境。希望大家都能珍惜韶华、不负使命,做起而行之的奋斗青年,不做摆烂躺平的佛系青年,在勤思善学中练本领、长才干,在明辨笃行中经风雨、见世面。

涵养仁爱情怀,做悬壶济世的 “弘扬者”。我们医院心内科李立鹏主任也诠释了这一点,在他的行医生涯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十多年前,一名5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突发猝死,心血管科多名医护人员轮番上阵抢救,为患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一般来说,猝死患者的抢救时间仅有半小时左右,超过半小时患者仍无生命体征的,基本就可以宣告死亡了,可这名患者已经抢救了一个多小时,四五名医护人员都因为长时间胸外心脏按压出现了脱力症状,患者的自主心跳却仍然没有恢复.......。随着抢救时间的增加,李立鹏主任的心也一点一点往下沉,但他不愿意放弃,因为他发现患者虽然心跳没有恢复,却偶尔会有肢体反应,这反应就像黑夜里的一点火光,让他不断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终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救,心电监护仪上迎来了久违的反应,一道缓慢而有力的心电波形拨动了所有参与抢救医护人员的神经。看着这道波形,李立鹏主任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下来,脱力感后知后觉地袭来,让他一个趔趄,差点没站稳。李立鹏主任事后说:你是医生,当在患者身上看到一点希望时,你能做的唯有坚持!

“大医精诚仁为本,仁心仁术践初心”。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更要有高尚的医德。从古代的张仲景、孙思邈,到现代的吴孟超、钟南山,医者之所以受人敬重,不仅因为他们医术精湛、技艺高超,更因为他们心系苍生,心存仁爱!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力军,我们也要学会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洪流中。以青春之我,担当复兴重任;以奋斗之我,创造时代荣光,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作者供职于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