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濮阳县二院核酸采样突击英雄群相谱
2022-11-6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本报记者 陈述明 通讯员 刘国亚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这是一支由“80后”“90后”“00”后青年人组成的突击队,队伍中有人是妈妈,家中尚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有人是女儿,年迈的父母身体欠佳需要陪伴;有人已经多次进驻隔离病区,为患者奔忙;还有人是参加工作不久的“00后”……在这场“战疫”中,每个寂静的凌晨4时,他们把自己裹成“大白”,从清晨鱼肚白,到夜晚星辰相伴,满身疲惫却始终坚守。他们,无惧风雨,逆行出征,让青春在勇毅前行中绽放光彩,他们是濮阳县的人民医院核酸采样突击队的青春队员。
疾风劲草见忠诚,不忘初心勇担当。10月中旬,濮阳县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结合疫情防控形势,经专家组综合研判,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将子岸镇全域划为防外溢临时管控区。对防外溢临时管控区内子岸镇岳辛庄村采取7天临时管控,实施“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管控措施。10月14日凌晨3时接到疫情防控指挥部集结令,支援子岸镇岳辛庄村核酸采样工作。濮阳县第二人民医院党总支闻令而动,令出行随,积极投入支援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委派刘付花为临时队长,带领核酸采样突击队陈双利、刘谦、李志伟、刘广震、李康康、王赛乾、李秀硕、王亚苛、徐子鑫等10名队员火线出击,深入防外溢临时管控区第一线。
“我们一定不辱使命、坚定信心、齐心协力、践行担当,充分发挥‘仁爱、精业、担当、创新’的二院精神,为助力战胜疫情、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出发前队员们纷纷表态。
10月中旬的濮阳秋寒料峭,特别是每天凌晨4时,寒风侵肌,队员们带着哈欠与浓浓睡意爬起来,快速洗漱、快速集合、领取早餐……他们提前到位,为一天的忙碌做好准备工作。熟练地穿戴好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有序地将采样需要的一次性采样管、病毒灭活保存液、酒精等物资装入收纳袋里。根据任务安排,突击队共10人分成10个小组,每小组搭配1名信息员、1名引导员,然后走街串巷,一家一户的敲门、问询、扫码……在采样过程中经常被居民问到什么时候能解封,有个别情绪激动时,会增加核酸采样难度,面对居民的不理解,不配合,他们只能耐心解释,安抚情绪,确保封控区人员“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就这样每一名队员要挨家挨户敲开80多扇门,“头抬起来,嘴巴张大,啊……”他们熟练地取出标签、采集样本、放入试管、消毒手部,快速地完成了一个样本的采集,整个流程下来,仅用了15秒。就是这个简单的流程,每个采集员每天要重复1000次左右。这样核酸检测上门采样工作至中午11时,匆匆忙忙吃午饭,稍作休息,下午1时又开始居家采样。“绝不漏采一户”大家心里都默默告诉自己。
“突突突……”三轮车由远及近的声音在封控区的小路上格外引人注目。身着不透气的防护服,4个身穿防护服的志愿者“大白”稳稳的坐在车上,开车的“大白”一边开着车,一边不时的抽着冷气,有时因为道路狭窄不平,还会发生翻车情况,“大白”们经受着里外“两重天”的煎熬和考验,有的人凌晨4时出门工作到第二天凌晨。面对长时间的户外工作、繁重的采样任务,只要披上这一身“铠甲”,“大白”们就已经将有关自身的一切全都模糊和忽略,只剩下初心如磐、目光如炬。直到夜深人静,忙完一天工作终于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被汗水浸泡发白的双手、凝满汗渍的衣裳、脸上深深的勒痕印迹,都像是一枚枚无言的“勋章”,诉说着抗疫勇士的责任与荣光。
刘付花,本次核酸采集突击队队长。队员们都亲切喊她“花姐”,在整个队伍里面既是“领头雁”又是“花大姐”,每天凌晨提前20分钟起床,待她洗漱完毕后才到队员们集中起床时间,然后挨个再叫醒队友们,既要把控时间,也想让这一帮小崽子们能多睡会儿。“花姐、花姐,酒精没有啦,胶布在哪啦?试管码、转用箱码还有没?帮我粘好胶带花姐……”每次进驻岳辛庄采样时经常听到的一段对话。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与在场的工作人员一起,计划下一步工作、攻难点、粘条码、核对标本、联系转运、整理医废……就这样重复的工作一待就是9天。刘付花说,待我们撤回时,恰逢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我和队友们没能看到直播盛况,但是回到单位,第一件事就是集合起来回放党的二十大开幕会,聆听总书记的报告。作为疫情防控的“尖刀兵”,我们深感责任在肩、使命在心、光荣在党。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忘医者初心,不惧不退,义无反顾甘当“逆行者”,用使命与担当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文艺青年”李秀硕,不但要和队友一起采样,在防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用镜头记录疫情期间最朴实的人间冷暖。他说:“自疫情以来参与核酸检测已经是日常,但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封控区的核酸采集工作,这与平时不同的是高风险地区,穿着防护服挨家挨户的敲门,面屏生雾,窒息的感觉扑面而来,有时候工作一天下来,队员们吃晚饭时,拿筷子的手都是颤抖的。经过9个日夜从高风险区降至低风险区,核酸采样任务圆满结束。无惧病毒肆虐,何惧寒风刺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应焕发昂扬斗志,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签”?“谦”?队友们喊得到底是棉签还是刘谦,这个问题让他哭笑不得,大家调侃他说。刘谦,一个“三进三出”隔离点的“老将”。第一次进驻北师大隔离点,每天收医废、送餐、采集从凌晨5时到深夜,明明是三九寒冬的天气,却不知道浑身湿透了多少次。第二次进驻西辛庄隔离点,采集核酸,收取医疗垃圾,以及信息管理工作,协调各方面,妥善安置密结隔离人员。本次支援为第三次,采样经验丰富的他,出色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后,常常主动留在工作现场帮助志愿者完成消杀工作,抢着做医疗垃圾收尾工作。他说,我喜欢红色,因为它是国旗的颜色,它是信念的颜色,我将忠于这朝气蓬勃的中国红!
王亚苛:“叮铃铃……‘03时50分’,手机铃声响起,起床洗漱,早餐简单扒拉几口,清点好所有防护物资及需要携带上门的物品,还有自制了采样斜挎包,在组长及队友们相互确认物品无遗漏后,穿好防护服,在向导的带领下前往入户采样点。面对一些未知的密接、次接、黄码人员,队友们毫不畏惧,逐一核实,逐一采样。一天下来,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两条腿直哆嗦。向导是位70多岁的老者,期间大家互相鼓励,加油打气。上门采样本是辛苦的,但为了疫情防控,这么做值得。不为别的,只是一心想把工作做好,把任务完成,让疫情早日散去,让孩子们能够回到校园上课,让大家能够恢复以前的生活。”
李康康:“高风险、封控区在一些普通人眼里就意味着可怕的病毒,避而远之,可对于我们这些不是战士而胜似战士的‘大白’来说,那就是战场,是需要拼尽全力地去出征,去奔赴。为了保证采样结果的早报告,‘摸黑行动’便是家常饭,碰到家中有听力障碍的独居老人或行动不便的孕妇,需要往返多次才能采集成功。没有什么超级英雄,只有无数渺小而又平凡的人在同时闪闪发光,只为疫情过后的来日方长,只为我们的城市恢复往日的喧嚣与繁华,只希望如约而至的是疫情过后平安的你!”
王赛乾:“经历了长达将近10天的入户采样,采样从凌晨4时至上午11时,稍事休息后,下午1时又投入战斗,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虽然累的腰都直不起来,但是和同事们互相勉励,决不放弃。时至今日,我们终于迎来了好消息,降为低风险的通知,我们的努力都是有成果的。虽然这只是短短的近10天时间,却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成了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抗击疫情是我,热爱生活也是我,在党的旗帜下绽放出奋斗的青春之光。”
“00后”小将徐子鑫:“凌晨4时,大家‘全副武装’,队长‘花姐’再次强调做好自我防护的各个细节,然后我们一人一组,在当地向导带领下,步行深入村街开展核酸采样。每天出发前,集合点都会给大家准备好早饭,为了避免采样时去卫生间,大家几乎是‘干嚼’,尽量只吃干粮,少喝水。而每一次敲门,都是一种责任,每一次采样,都是一种使命,我们的艰辛付出,让居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句句真诚的‘谢谢’,或许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
刘广震:“一天下来,戴着胶手套的手要消毒数百次,加之中午时段天气炎热,在汗水浸润下,每个人手指皮肤都会起皱发白。每天午饭后,未到下午集合时间的话,队员们会选择闭目养神,虽然当地政府为大家准备了临时休息的区域,但也有不少人选择‘席地而睡’。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待命状态,怕真睡着了,脑袋迷糊。”
陈双利:“接到医院的通知,我们一行人踏着夜色出发,再次穿上‘战袍’。每个凌晨,天还未亮,防护面屏的视线全被雾气挡住,只能扬着头从没有雾气的缝隙看路。村里的向导说,你慢慢走,我熟悉路先去敲门,每到一户,向导就已经把门敲开,大大节省了我们的时间。疫情面前,我们毫不畏惧,虽然辛苦,但是值得。千万萤火汇成熠熠星河,终将划破黑暗,迎来光明!”
李志伟:“在10月14日凌晨接到通知后,便义不容辞奔赴一线,与病魔抗争。网上说的没错,‘天使白,志愿红,守护蓝……’还有为疫情出力的各行各业,都只希望城市无恙,人民皆安!疫情虽然反复,但大家凝聚自己的力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自己的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向险而行担使命,迎难而上显情怀。9个日夜的连续奋战,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风雨交加,从旭日东升到夜幕降临,每天从凌晨4时到晚上深夜,始终坚守在精准防控“动态清零”的第一线,他们白衣为袍,使命在肩,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以最“硬核担当”践行初心使命,以一往无前的勇气,不屈不挠的坚守,手起手落间,传递勇气和希望,圆满完成任务,赢得了当地镇政府及居民的高度赞扬和一致好评,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勇当时代先锋的良好精神风貌。
聚光成炬,能穿透阴霾;向光前行,必走出黑暗。这帮青年人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每天披星而去,戴月而归,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价值理念,用责任和担当为筑牢疫情防线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破晓行动”中迸发的青春力量,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