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路上,74岁的她找到了“助训功臣”

2022-10-10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本报讯(记者刘永胜 通讯员梁靓 张文婷)“投篮”“擦玻璃”“切水果”……近日,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康复医学科治疗大厅内,74岁的脑卒中患者胡女士(化名)在机器人的帮助下,舞动着手臂,正兴致勃勃地进行着康复训练。

原来,这是上肢康复机器人在帮助胡女士进行康复训练,它支持三维空间运动,有被动、主被动结合、限定轴线、平面内运动等多种运动训练模式,主要适用于脑卒中、脑外伤、脊柱损伤、神经损伤、肌肉损伤和骨关节疾病等原因造成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帮助患者恢复上肢灵活性及行动力,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

今年6月,胡女士毫无征兆地晕倒在家里,幸亏送医及时,治疗一周后,保住了性命,但是却落下了偏身活动不利的后遗症。原本身体硬朗的她,现在生活难以自理,这可愁坏了她的老伴。家人多方打听,了解到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康复医学科的康复治疗效果不错,于是来到这里寻求帮助。

如今,经过近三个月的康复训练,胡女士恢复得不错。“这台机器人,是我康复路上的‘助训功臣’!”说起这台上肢康复机器人,胡女士和老伴都赞不绝口。原先,胡女士的左患侧上肢抬举无力,持物不能,像穿衣服、刷牙、洗脸、梳头这样基本的日常生活动作都无法完成。依托上肢康复机器人,在康复医师及治疗师的悉心治疗下,胡女士现在可以梳头、写字,甚至能自己拧开水瓶,这样的康复效果给了她和家人坚持康复治疗的信心。

康复医学科医师宋卓敏介绍说, 以往,因颅脑外伤、脑卒中等疾病导致的上肢运动障碍患者,只能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传统的作业治疗,整个过程枯燥且漫长,趣味性低,不能有效调动患者的训练积极性,治疗效果不尽满意。如今,借助上肢康复机器人,患者可以通过轻松有趣的小游戏进行锻炼,很大程度提升了患者的康复配合度。

 “很多患者在康复训练早期,因上肢丧失行动力,往往会出现心灰意冷,对康复治疗提不起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宋卓敏说。通过上肢康复机器人,能够对患者进行一个强刺激,吸引患者的注意力,对患者的认知力、专注力有一定提升。这台机器在患者康复早期可提供辅助训练,即使患者的手臂不能动,机器也可以让患者在模拟场景中重新体验抬起手臂,进行各个关节的锻炼。随着患者肌力的不断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会自动调节自身的抗阻训练力度,帮助患者科学锻炼。

宋卓敏表示,上肢康复机器人还可记录每名患者的康复训练数据,依托这些数据,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患者康复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杨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