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疼痛学的发展与前景
2022-9-14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医药卫生报
时代呼唤中医疼痛学
古代东西方学者都对疼痛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受到历史、文化和科学试验条件等限制,疼痛学的研究进展一直十分缓慢,直到西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医疼痛学才取得快速发展。
自古以来,疼痛是一种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疾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疼痛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比如腰背疼痛,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其发病率占成年人的50%~80%,而70%以上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中医学对疼痛的认识和诊疗源远流长,经验丰富,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调治方法,是数千年来诊疗实践的经验结晶。各种药物和针灸、气功、推拿、按摩、刮痧、火罐等非药物疗法,不仅治疗疼痛疗效显著,还安全、简便,能够屡获良效,很少有毒副作用,尤其是运用针刺、麻醉方法,进一步促进了痛证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并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但由于历史原因,相关理论和诊疗经验,皆分散在历代医籍和诸多文献之中,中医学对此类疾病尚无明确的学科划分,未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开展疼痛学专题研究,进而创建我国的中医疼痛学科,实为现代医疗保健之急需。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临床实践为基础,致力于疼痛学研究。
中医疼痛学的科学内涵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这里提出了科学系统化的本质特征,一门临床学科的建立,必须构建其理论体系,并明确其研究对象和范畴。不具备理论谈不上科学,不具备系统性的理论更谈不上科学。
中医疼痛学在理论上的系统性和临床上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以中医学术为主体,全面、系统构建了疼痛学的理论框架。中医疼痛学在叙述从秦汉至现代痛证学术源流、诊疗精华的基础上,阐述了痛证的病机特点。其中,首次对痛证从病因、病位、病性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完善地提出了痛证诊断中的“望、闻、问、切”的运用规律,尤其是从抓主证、辨缓急、识病性、察病位、审病程等角度,创建了痛证辨证论治的思路及要点,对痛证的预防、护理、治疗方法、常用药物等均进行了详细叙述。
二是揭示、探究了临床诊疗疼痛的规律。中医疼痛学以中医病(证)名为纲,以西医病名为目,系统论述了128种疼痛疾病的辨证论治,内容包括临床各科、人体各部。其理、法、方、药兼备,用药的规律性与灵活性俱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指导性。
三是揭示中医诊疗疼痛的思路、规律和学术精髓。比如“针对痛证多急,剧痛易于生变致危的特点”,突破“见痛止痛”等传统观点,提出“抓主证,务在止痛”的新观点,创“论治步骤”新格局,即精选速效、简便易用的有关疗法和方药,进行“应急治疗”,待疼痛症状有所缓解,进行“审因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并明确指出,“应急治疗”多系急则治标的权宜之计,对不宜应急治痛的疾病,则应“审因治疗”,以免贻误病机。这些诊疗观和诊疗格局的确立,对指导临床诊疗和科研大有裨益。
在此后几年内,中医疼痛学得到迅猛发展,出现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共同攻关的可喜局面。随着中医疼痛学术的发展,疼痛疾病已经扩展至150余种之多,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分析,对中医疼痛学的学术思想及若干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亦进行了积极探索;积极融汇了西医、中西医结合疼痛临床和科研成果,较好地体现与揭示了其诊治疼痛的思路、规律和学术精髓。令人欣慰的是,2000年6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第九届世界疼痛大会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解剖和生理学教授巴斯鲍姆宣布:“疼痛是一种疾病,而不仅仅是一种症状。”
中医疼痛学的创建,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经历了实践的广泛验证,并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中医疼痛学以历代中医文献为依据,结合临床实际,将痛证的病机系统总结为“痛证病机五论”,即“不通则痛论”“不荣则痛论”“不通不荣相关论”“诸痛属心论”“久痛入络论”,分别予以深入阐发,从而为疼痛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医疼痛学的发展与前景
目前,随着对疼痛的理论、临床研究日趋深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亦不断完善,从辨证论治到疗效评定等方面逐渐重视规范化,尤其是有关痛证的诊断标准相继制定,筛选有效系列方药,从而使研究水平得以提高。在制剂方面,运用现代制剂新成果加以改进,创制了许多新剂型,如气雾剂、滴丸、胶囊、口服液等,显示了中药治疗疼痛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有关疼痛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展,充分展示了疼痛研究的广阔前景。
在临床上,中医药治疗疼痛显现出“五大优势”,较好地弥补了“镇痛”诸疗法之不足。其寻求卓越的治疗手段,“务在治痛”——治愈引起疼痛的原发疾病,这应该是疼痛研究的方向。此“五大优势”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实用性,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效性:中药治痛随证而施,疗效显著,况且不少中药材都有止痛作用,许多镇痛药提取于天然植物,一些具有止痛作用的中草药,同时具有良好的抗炎、消肿、溶栓、扩张血管等作用。
二是多样性:中医药治疗疼痛的疗法十分丰富,诸如内服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捏脊、按摩、气功、热烘等疗法,各具疗效和特点,尤其是小针刀疗法、硬膜外中药疗法、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以及各种治疗仪的研制及推广应用,大大丰富了中医疼痛治疗学的内容,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
三是可补性:对于选用西药或手术治疗失败或疗效不佳的病例,中医药往往可补救,一部分患者可有显著效果。
四是安全性:中药治痛很少有毒副作用,非药物疗法中除推拿时需严格掌握手法指征、小针刀疗法需严格规范操作外,其他疗法均无损伤性。
五是持续性:根据顽固性疼痛易反复发作的特点,运用中药长期治疗,以巩固疗效,并可使预防、治疗和康复统一于一体。
在未来的基础理论研究中,中医疼痛学要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新技术、新方式研究疼痛的基础理论。中医疼痛学的研究仍应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二是进一步探索痛证辨证论治规律,制定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断标准,促使疼痛临床向客观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是在整体研究方面,关注气象、环境、地理、社会、职业、心理等因素对疼痛发生、发展的影响,对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治未病、杂合以治等干预作用,体现中医认识疾病的整体观。
四是注重专方专药系统化、高效化研究,以提高中医诊治疼痛的疗效。
五是争取在疼痛的机理研究,和在细胞、分子生物水平探讨有效方药的药效机理及在临床应用方面,有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作者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