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网 > 地市动态 > 正文

藿香满院

2022-1-19 来源:医药卫生网

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 刘宏伟 

小时候,常听父亲讲他小时候的故事。爷爷是十里八乡颇有名气的先生,药铺的名称为万和堂,让爷爷有名气的不仅是治疗伤寒温病效果好,还有爷爷吃斋行善、仗义疏财,接济穷人的品行,遇到穷困之人,心怀怜悯之情,少收钱或不收钱却是常有的事,一生并没有积累下更多的财富。 

爷爷年老得子,对父亲虽然宠爱有加,教育更严格,父亲5岁时在被窝里就开始学背“药性赋”、“汤头歌”,开始了学医启蒙。爷爷去世的的时候,父亲14岁,叔叔8岁,奶奶双目失明,尚未成年的父亲和叔叔突然之间没有了爷爷这棵大树的庇护,失去了安逸的生活,从此无依无靠,身小力薄,不会耕田种地,更没有人找他看病,饱尝人情冷暖、甜酸苦辣。 

年少的父亲没有被苦难压倒,凭着家传的医学知识,他担着药挑到集市上去卖中药维持生计。为了进到便宜又质量好的中药,要步行2-3天,走到小禹州(现在的禹州市),仅凭肩膀挑,一趟下来买回来的中药也有限。在旧称洪陈店的集上,一河之隔张湾村的姥爷就是相中了父亲的聪明与能干,没有嫌弃家穷,才把他的姑娘许给父亲,父亲背后有了一个安稳的家。母亲没有上学读书,但是善良能干,家中的事里里外外都是她来撑着。 

解放后,父亲凭借念过几年私塾和一技之长参加了工作,先后创建了郾城县供销社商桥、李集医药门市部,经销中西药,经营的都非常成功。母亲在家供养我们兄妹6人,还要拼命地挣工分,由于没有男劳力,每年工分都不够,再苦再累,母亲从无怨言,从不影响父亲的工作,让父亲在外安心工作。父亲退休后回到老家,开了中医诊所,充分发挥他的一技之长。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的“药性赋”、“汤头歌”“脉诀”背的滚瓜烂熟,应用自如。有时我也硬着头皮去背诵,无奈智商和功夫均有限,望尘莫及。在父亲的影响下,全家人都是中医的爱好者,潜移默化,连不识字的母亲也知道怎样炒白术,杏仁桃仁去皮后入药,知道阴历二月采茵陈,认识旱莲草、地骨皮,知道身边的一草一木,用之得当皆有可能成为治病良药。 

老家的小院,并不是宽宅大院,树龄有70余年,曾经带给我许多快乐的枣树,逐渐衰老枝枯,结果稀少,前年刨去。不知何年何月,院内开始有了藿香,年年发芽,恣意生长,生生不息。最多时候,院内长着几十株,弥散着一种特有的植物芬芳,用手抚摸,手留余香,常常忍不住会多闻几次。藿香是一味常用中药,芳香化湿,是中成药藿香正气丸的主要药,用于外感内伤,脘腹胀痛。炎炎夏日,回到老家,捞面条是我的最爱。挑最嫩的藿香叶4-5片,和自家种的大蒜,放在一起捣成蒜汁,芳香四溢,是捞面条的绝配,没有它捞面条就缺少了灵魂。周围百姓常用十香和大蒜做成蒜汁,香味相近,但少了药用价值。不经意间,藿香保护了我们的肠胃。秋天,成熟的藿香从根部割下,切成小段,晒干,成为一味中药。 

2020年,向来乐观的父亲仿佛是突然之间变得少言寡语,行动缓慢,吃饭不多,自己说年劳力衰,好在麻黄汤方歌还没有忘记。更不愿离开老家,更留恋他从小生活的地方。我们兄弟姐妹,一个个长大成家,走出飘散着药香的家门。一个大家庭,四世同堂,有几十口人,村里城里、走南闯北的都有。虽然都得是平凡百姓,都有着踏实肯干的性格,传承着父辈自立自强、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赵曦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与博学路交汇处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326701545@qq.com 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技术QQ:76900985 1326701545 35702594 
  
  豫ICP备11010909号-4 公安备案号:4101070200248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3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