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明杰 通讯员卢闯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此轮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近期以来,前往漯河医专二附院开展核酸检测的群众数量激增,坚守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每天都采集核酸样本1200例以上,他们不惧风险、逆行而上,用坚守和奉献勇担责任与使命。
上阵父子兵
漯河医专二附院发热门诊临时党支部书记徐冬每天都是早早来到岗位,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防护面罩,开始一天的工作。从2020年初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这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就一直坚守在此,至今已有2年时间。
寒来暑往,无论是三伏天的汗流浃背还是三九天的刺骨寒风,这位年近六旬的内科专家,每天都坚守在抗疫的第一线,带领一群满腔热情的医务工作者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他说:“我工作30余年,非典、禽流感等疫情爆发时,我均在一线,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依然义不容辞来到一线,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徐末,是徐冬的儿子,同时也是医院设备科一名年轻有为的青年,平时爱岗敬业、热心无私。当看到发热门诊核酸采样人员激增、疫情防控人手紧张时,徐末主动请缨加入疫情防控一线,上午完成设备科当天的工作,中午早早吃过饭放下碗筷就加入抗疫检测团队,帮助繁忙的同事接待核酸检测的人群、维持场外秩序、协助群众扫码检测。在他看来,这既是对父亲工作的支持,也为医院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
巾帼再战疫情
王亚,是一位普通的妇产科医生,2021年5月,她主动申请来到发热门诊,而此时她已怀孕四个多月,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临产。产假还没来得及休完,王亚就开始再次请缨加入抗疫一线,因为她知道这里的工作虽然艰辛,但更值得认真负责对待,在得到组织同意后,她再次穿上这一身防护服。
虽然孩子还在哺乳期,可她并没有为此而申请一次早退或请假,总是在值班吃饭的短暂时间里,悄悄让家人把孩子送过来哺乳。平时的工作一如既往,可她依然在每天重复着一样的工作,接待着不一样的病人。
去年一个傍晚,两名从外地来漯河的小伙子匆匆忙忙敲开发热门诊的玻璃门,说明天要准备参加考试,却突然发现要有核酸检测结果才可以进入考场,可此时当天最后一批核酸标本早已送走足足有两个小时了,面对这两位备考一年的年轻人,她立即拿起电话联系检测科室,反复说明情况,最终获得例外加急追做检测的机会,并亲自带着采集标本送到检测室。两位年轻人异常感动,竟悄悄留下200元现金作为答谢。得知情况后,王亚反复联系两位年轻人退回这200元,却被婉拒。无奈之下,王亚只得将这200元钱当做话费缴存到两个年轻人的手机号上才心安。正是这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的执著,获得了患者和同事的好评。

那样都不放下的责任感
孙英杰,作为一名影像科的医生出现在抗疫一线时,最初曾让人觉得他在这里的价值无足轻重,一不会采血护理,二不会临床诊治。然而事实证明就是看似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却用他自己的平凡却不间断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感。他不会采血护理,但是采集标本、登记就诊信息的速度让人侧目;他不会临床诊治,但询问患者病史、记录发热信息、测量体温总是乐此不疲;科室里各种难题在他面前总能有些解决的办法,俨然成了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在坚守抗疫一线工作的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组织的影像技术专业教师大赛,利用闲暇休息时间积极准备比赛方案、反复演练,最终取得全国比赛第一名的成绩。都说男人忙起来不顾家,然而这句话却并不适用于他,去年国庆之后同在医院的妻子要外出进修,此时家里父亲刚刚做完骨折手术无法活动,还有上学的两个孩子,一下撂给了这位以前忙起来不着家的他,妻子曾一度打算放弃进修计划,遭到他的果断拒绝。于是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每天两个学校,中午还需要给女儿接回来做饭,来回六趟接送,有时间再去看看父母,用他的话说,所有的时间只能是统筹再统筹,来回奔波在家——学校——医院这三条线上。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妻子终于放下心来,骄傲的说:没看走眼,他就是这么一个对工作和家庭有责任感的男人!
在漯河医专二附院发热门诊还有很多感人的人与事:耿爱群的丈夫远在边疆服兵役,难得部队安排有一周的时间去南方休假,本想带她一起,结果正值疫情紧张的关键时期,她愣是一天也没有休息,就这样常年不见的夫妻匆匆见了一面就再次分别;张秀珍远在青海的父亲突然患脑卒中住院,已经两三年没回家的她匆匆坐了一天的火车赶回去,原本想让她在家多抽出来点时间照顾一下父亲,可她放不下发热门诊的工作,依然早早定好了回来的机票,提前赶了回来……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侵扰,漯河医专二附院发热门诊全体医务人员无惧风险,始终保持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肩负着守卫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重任而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