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点击关闭
综合健康资讯
医药卫生网 > 综合健康资讯
【华南首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首例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
】【关闭 2021/11/12 16:33:14 | 来源:医药卫生网 |

今年6月份中国首个CAR-T药品——阿基仑赛注射液获批上市,为我国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治疗新选择。近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团队收治了一位辗转难治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接受CAR-T治疗1个月后成功获得了完全缓解。  

极度难治的DLBCL患者是否还有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这是一位50多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non-GCB型)患者,他的治疗难度非常大,从最初的标准一线治疗,到后面使用二线、三线方案进行治疗后,疗效都欠佳,疾病很快进展,现有的治疗方法已经无法取得好的疗效,患者的预后非常令人担忧。幸运的是,中国首个CAR-T药品获批上市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从临床研究数据来看,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可以取得高缓解和长生存,对于该患者而言,CAR-T可能是现阶段最好的选择了。

然而这位患者存在几个难点:首先是年龄较大、既往接受过多线化疗和放疗。CAR-T治疗的原理是要采集体内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然后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生产出具备清除肿瘤能力的CAR-T细胞。但对于本例患者,既往多种治疗可能会对T细胞产生不良影响,如果采集到的细胞质量相对较差,那么生产出来的CAR-T细胞治疗也会受到影响。另外,该患者体重较大(超过90公斤),据悉是国内目前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中体重最大的,这对单采循环量、采集的细胞数量和质量以及回输时的液体把控都增加了难度。

尽管预料到种种困难,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高岩博士、白冰博士及团队的其他医护人员经过仔细评估,仍确定这就是该患者的最佳选择。经与患者的细致沟通,黄慧强教授及其团队开始为该患者制定CAR-T细胞疗法的方案,并与患者及CAR-T企业一起齐心协力启动治疗。幸运的是,该患者单采血非常顺利,在工厂里经过严谨的生产和质控质检等复杂流程,一袋成品CAR-T细胞保质保量出厂,回输到患者体内快速起效,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都令人满意。黄慧强教授评价到:“对于如此难治的患者,该药品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相当满意。另外,我们目前还有2~3例患者也在接受该药品的治疗,期待能获得同样好的疗效。尽管CAR-T治疗效果好,但后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定期复查,及时发现相关毒性、相关指标变化等。既往数据显示,50%的患者可以通过CAR-T治愈疾病,所以我们希望随着商业化CAR-T治疗的问世,更多的患者能获得治愈的机会。”

黄慧强教授还分享了他对于CAR-T治疗的看法:“CAR-T并不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是在诸多有效的治疗选择中不可替代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并且疗效与患者肿块大小、一般状态、既往治疗的敏感性等因素有关。对于肿瘤负荷比较低的时候,应用CAR-T的疗效可能会更好,疗效维持的时间可能也更长。因此,我们每个临床医生都应该关注这些因素,尽量创造有利于CAR-T发挥疗效的状态。“

http://img.danews.cc/upload/images/20211111/b0f7afa03d58dfc427dfea313db912dc.png

黄慧强教授团队所在的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治疗研究中心,是由我国著名的肿瘤内科泰斗管忠震教授教授亲手建立,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淋巴瘤中心之一,自1990年起黄慧强教授牵头开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和初治高危淋巴瘤,目前是国内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最多的中心之一;自2000年起,开展淋巴瘤单病种多学科会诊制度,集结临床、病理、影像等多学科为全国数千例淋巴瘤疑难患者提供了全面的个体化诊治方案。


  本文来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详细】
2019防艾专家进校园
2019防艾专家进校园【详细】
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详细】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厅/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纬五路47号 aluminum tread plate
业务合作:13674999007 0371-63712922 0371-86101797(工作时间) 技术QQ: 1326701545 35702594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最佳分辨率1024×768
 
豫ICP备11008224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