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网 > 地市动态 > 正文

心理视角:标签化的利与弊

2021-3-30 来源:医药卫生网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付珂敬

现实生活中,热衷给自己或者给他人贴标签的人群可真不在少数,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我们在谈及某一个人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了解这个人,甚至都没有接触过这个人,但在舆论纷杂、信息量爆炸的大环境下,焦躁的我们有时候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不愿意多一些质疑的声音,固执地认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而后的交往也放弃了卸下防备及伪装。交往中并不是两个真实的人在加深印象、内化了解,反倒是印证自己的标签心理是不是如初所想,在追求个性的人群眼里,简直无法理解这样标签自己的行为。他们认为人应该是独立的、自由的,与其他人都不同的,拥有无限可能的特别存在,标签是磨灭个性的盲目行为。其实,标榜自己没有标签,也是一种给自己打标签的行为,圈层文化渗透下,贴标签成了彰显自己大有不同、套路别人的惯用伎俩,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与其标签化别人,不如禅定静思,见真人、说真话、出彩真己。

被标签化的工作导致人心涣散、缺乏凝聚力、消极堕怠、敷衍塞责,给集体带来低能、低效的低下状态。被标签化的生活隔阂人心、加深戒备、疲于应对。那我们到底是否要一切进入归“0”模式,也不尽然,对于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亲子关系来说,告知来访者适当的、正面的、不夸张的标签,比如对孩子的努力给予肯定,你是一个“努力勤奋的宝宝”,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亲密关系来说,你是个“体贴的妻子”、“顾家的丈夫”这种标签对对方都是有助益的。

标签化思维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其简单化不足以反映复杂的现实,还在于一旦形成标签之后,就容易对人群进行划分,形成身份的固化,进而把一些人抛进道德的海洋里。年轻人的路要怎么走,旁人可以提醒、引导、规劝,但不要简单粗暴地扣帽子,造成不必要的争论、伤害。

对于成年个体来说,我们不要轻易给他人贴标签。尤其是负面的标签会把我们变成戴有色眼镜看待他人的人,这样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会妨碍我们与他人的人际交往。对自己,我们可以选择贴上标签,尤其是我们所期望的那个方向或者想成为的人的标签,它可以帮我们往更好的方向上走。我们也可以选择不贴标签去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总之,要不要做个让自己和他人都舒服的人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上。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张驰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与博学路交汇处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326701545@qq.com 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技术QQ:1563296841 1326701545 35702594 
  
  豫ICP备11010909号-4 公安备案号:4101070200248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3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