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逆行,他累倒在疫情防控一线!
2020-3-31 来源:医药卫生网本报记者常俊伟 通讯员杜永芳
3月26日,七、八级狂风裹挟着漫天的尘土和杨絮怒吼,接近中午时分,新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刘尚军、党总支书记韩桂萍,才和其他同样忙碌的班子成员一起来到新医三附院住院部六楼心血管内科,看望、慰问了在此住院的新乡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华峰。
病房内市疾控中心领导班子围绕着病床亲切交谈,谈论的话题从李华峰的病情起头,大部分内容却是新形势的抗疫工作。因为,李华峰一直把话题往抗疫工作上带......
(一)
李华峰住院的主要原因,是积劳成疾。
3月24日上午9时许,正在审核签发检验报告的新乡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华峰,突然晕倒在办公室前。同事紧急拨打120急救电话后,他随即被送至新医三附院急诊科急救。因救治及时,他才转危为安。
新乡市疾控中心干部职工庆幸他有惊无险,在送上安慰和祝福的同时,不由的回想起他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展现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党员风采。
李华峰副主任身兼新乡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三个专业组的组长。三个专业组分别是流调处置组、消毒和消杀技术指导组、病原采样检测组的组长,其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和懈怠。
所以,李华峰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安排三个专业组的工作;经常到县(市)区疾控中心指导相关工作;不断审批相关报告,在报告上签字;每天都要参加领导班子的疫情研判会,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之后,才能在单位宿舍入眠。就这样还时不时在后半夜被唤醒,为临时送来的病毒标本,签发检测“通行证”。
(二)
李华峰不仅要签发检测“通行证”,而且要签发检测“出门证”。
疫情袭来,我市每天有多少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每天有多少出院患者,都牵动着全市600多万群众的心。而谁是确诊患者,谁达到出院标准,更让市疾控中心百倍重视,因为诊断标准,是该中心的实验室通过核酸检测决定的。
检验结果是否精准,检验是否能够更加快速,直接影响着整个防控工作的成效。市疾控中心作为全市唯一有资质的单位,全力以赴承担起了全市新冠肺炎病毒标本的检测工作,而且做到了24小时值守。
24小时值守,李华峰全天候审批。他签字后,样品才能进入实验室;每批样品检验结果,他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签字后才向送样单位反馈。专业的业务修炼,多年的经验积累,高度的负责精神,使得李华峰审批的检验的几千份样品无任何差错。
(三)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传染病的三大原则。李华峰领导的流调处置组,为尽快找到传染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隔离措施,透过纷繁复杂的生活片段,依靠敏锐的眼光和缜密的思维,精准查找传染的源头和关联。为了保证流调报告的质量,他多次对流调人员培训,对流调报告认真审核把关,通常一天需要复核几十份疑似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终末消毒对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有着重要作用。李华峰带领的消杀组就是围剿新冠肺炎病毒的“战士”,疫战在哪里,他们就冲向哪里。疫点消毒刻不容缓,早一分消毒就多一分安全。他和消杀组的5名同志,不仅完成了全市消杀技术指导,还对缺少设备、力量薄弱的县区的相关区域,进行终末消毒。为阻止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市蔓延,做出了很大贡献。
李华峰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在负重逆行,无畏冲锋。
农历大年三十以来,李华峰以单位为家,夙兴夜寐连续奋战两个多月。毫无规律的作息,过度的疲劳,打破了他保持多年的早睡早起的习惯,使他的生物钟发生紊乱,经常在后半夜失眠头晕,时不时感到心脏不适,但他从来没有告诉任何人,想自己悄悄扛过去,却事与愿违,最终被急病这根稻草,压垮在办公桌前。
病情刚刚好转,李华峰便通过电话继续安排其分管的工作,战疫斗志不减反增。同事们前来看望,他最愿意谈及的还是抗疫工作。
刘尚军、韩桂萍一行告别李华峰,从三附院出来时,狂风依然肆虐,但他们相信,天气再恶劣,也阻挡不了牧野大地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