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 线先锋:坚守的尽头,是久别重逢的拥抱!
2020-3-28 来源:医药卫生网——来自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发热门诊抗击疫情的报道
本报记者王明杰 通讯员朱晓红 陈燕丽 陈玉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来的迅猛突然。信阳市毗邻武汉,人员交流频繁,疫情防控压力极大,而且,冬春季节本来就是流感、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医院发热门诊已成为直面危险的最前沿。这里是门诊,也是战场!面对高风险,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发热门诊全体人员毫不退缩,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在岗位上践行着“守医者初心,担健康使命”的铮铮誓言,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科学防控的铜墙铁壁。
致敬所有逆行者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徐晓静本是一柔弱女子,平日就有贫血的病根,在疫情之前就已感冒,由于忙碌一直未痊愈。疫情的突如其来,徐主任当仁不让,她主动请缨,带病上阵,在院感办同事的指导帮助下,规范化建立发热门诊,从诊室的设置、通道的布局,到人员的疏导、流程的安排等方方面面,徐主任都一遍遍请教,按照规程标准把每一个步骤、流程做细、做扎实、做到位,在技术上避免科室人员暴露和感染的可能。在发热门诊初期运行中,防护物质紧缺,徐主任千方百计筹措防护用品,甚至把自己家仅有的几个N95口罩都拿来给科室同事用。在防护物品和生活保障上,她也是煞费苦心,为每一位科室人员做好坚强的保护,每天她都是看到最后一位下班的医务人员吃上了热饭,才放心去休息。她拖着病弱的身躯,往往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记得发热门诊高峰时期的一个晚上,忙到深夜一点的她突然感觉一阵眩晕,这才想起自己晚饭都没顾上吃,匆匆吃了一碗泡面后又投入工作,大家心疼她,都劝她要多休息,她却说:“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关键时刻,多一点努力就多救一个病人,我能扛得住!”
徐晓静主任和第二批进驻的主管护师王娟都是家里的半边天,进了发热门诊就需要隔离,她们的小孩都是上学的年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如何,这也令两位母亲牵肠挂肚,但是疫情更需要她们,别无选择。两位母亲将鼓励的话写在防护服上,激励着孩子一起战胜疫情,好好学习。
作为医院里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隔离区”,主管护师王娟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展到关键时期进入发热门诊工作的。这时新冠肺炎阻击战进入到攻坚决胜阶段,要求“应收尽收”,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王娟迅速掌握工作要点,每天配合徐主任做好环境物品消杀、库房盘整、物资登记、补充、人员值班等,同时,她还成为整个科室的“大管家”,工作人员的吃喝拉撒她也考虑得事无巨细,每个班下来她还准备好水果点心,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而王娟自己还参与到白班、夜班轮值中,十分辛苦,但她从未叫过苦,她动情地说,“护佑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就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年轻的护士陈玉入职2年来没有在家过年一次,今年轮休,本想和父母好好团聚,却碰上疫情,大年三十中午接到回院的通知后,她从几百公里外的老家火速赶回医院,并立即投入到隔离观察病房建设中,扛设备、搬物资,手都磨出了水泡。隔离病房成立后,她成了首批战疫人员,而且年纪是最小的。“战疫”刚打响,小小的陈玉就碰上了一场硬战:护理新冠肺炎确诊重症产妇,没有犹豫,没有退缩,她争当最美“逆行者”,迎着危险而上!当产妇转危为安的时候,她却因为眼睑红肿发热被隔离观察2周。等她安全解除隔离时,又强烈要求继续去发热门诊工作。连续奋战,一天都没有休息的陈玉,仍然斗志昂扬,她满怀希望地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我们期待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同样年轻的护士代艳玲、袁莉在进入发热门诊后,她们每天穿着严严实实的防护服,再裹着隔离衣,戴着双层橡胶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全副武装,身体笨重的一动就是一身汗,连呼吸都困难,护目镜和面屏常常雾气蒙蒙。每次值班时,两人不仅要维持患者就诊秩序,还要快速给每一个疑似病人抽血,碰见小患儿,笨重的防护服,雾蒙蒙的面屏,加上小儿的哭闹不配合,更加重了抽血的难度,往往是满头大汗。所有疑似病人,还需要肺部CT排查,抽完血后,代艳玲、袁莉还要带领病人沿着规定路线,通过特殊通道,快速送到CT室,一个班下来不知道来回走了多少路,上下了多少级台阶,汗水湿透了全身。每个发热病人尤其是疑似病人就诊后要对诊室进行清洁和消毒,每个班交接的时候还要彻底清洁和消杀,每一天不知道要弯腰多少次。为了不耽误工作,节省防护服,两个小姑娘值班时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只能忍着、憋着,全身心投入战斗。防护服上写着的“加油”等字句,成为彼此坚持的动力。下班的时候护目镜里布满了汗水,KN95口罩在稚嫩的面庞上、耳朵上印着红红的压痕,而我们见到的却是那双透过迷蒙护目镜宛如星星般明亮的眼睛和坚毅的目光。
主治医师王洋身材高大,穿上防护服后只能低着脖子弯着腰,在诊断桌前一坐就是一天,极为难受。在进入发热门诊后,疫情工作要求越来越细,发热病人都要先由发热门诊进行诊治和筛查,加之春季各类发热病人骤然增多,工作量超乎寻常。为了不漏掉一例新冠肺炎病人,他对每一个就诊的发热病人都要反复询问接触史、发病过程等,进行血检、CT排查,可疑病例申请专家组会诊,同时详细记录在册,并向有关辖区上报,一个流程下来让这位“大个”汉子眼酸腿麻。尤其到了下半夜,诊室敞着门,又没有空调,上半身护目镜和面屏捂着汗水和呼吸气息,双脚却冻得木凉木凉的,冰火两重天。然而,这位汉子却岿然不动,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守在诊室直到天亮。他坚定地说:“作为一名医生,能在抗击疫情一线出一份力,我感觉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