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室在二院——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部抗疫纪实
2020-3-24 来源:医药卫生网本报记者常俊伟 通讯员张艳芳
对于始于年初的这场新冠肺炎,尽管至今仍没有完全将其消灭,但在与之抗争的两个多月来,作为医护人员,他们的付出有目共睹。医务部,这个站在战场前沿的主力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接到防控疫情通知后,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杨继辰当机立断:全员终止休假。与此同时,该院第一时间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预案,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杨继辰院长任总指挥长,及时制定疫情防控的战略和策略,成立院内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疫情防控救治专家组、后勤保障组等。
而医务部被定为该院疫情防控指挥部,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多项具体工作就落在了该部门,如各项工作部署、人员调配、物资准备、场地布置等,与疫情相关的各项指令都由医务部发出。工作之繁琐、困难之巨大,这让每一名医务部的工作人员都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
张学兴:危难之处显身手
医务部主任张学兴,同时也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主任。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他总是一大早先去门诊查房,布置科室工作、手术,随后布置医务部、参与指挥部的各项工作。我们经常开玩笑的说“别看科长头不大,装的货可不少”。他用他那小小、坚挺的身躯带领我们医务部永远冲在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线。
每天他会收到市里转发的国家、省里和市里发的各种文件、规范,不管多晚,他都及时转发至我院的各个微信群里,至今已收到各种文件100多个。不仅如此,他督导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坚决执行,尽力使每个工作环节完善到位。
对于关系到医院安全的第一关口——预检分诊,张学兴认真安排充实人员、配备安保,做好预检分诊到发热门诊转移的衔接等工作,同时联合感控、后勤等部门,使布局合理规范。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被定为新冠肺炎收治定点医院后,张主任立即着手联合各部门改建扩建隔离病房。为确保医务人员零感染,他安排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全员防控培训,一线人员一对一培训,确保人人过关,同时联系市里为一线医护人员免费注射免疫球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
张主任每天很辛苦,有一次不小心腰扭伤,腰痛不能久坐、久站,他用手扶着腰,来回奔波工作,工作间隙做理疗。在我院为支援传染病医院和湖北的医疗队他亲自清点、准备防疫物资,唯恐队员们带的物资不足影响工作。张主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带动着科里的每一个人。
李伯军:能力与担当并存
作为医务部副主任的李伯军,是一名呼吸科资深知名专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由杨院长亲自点名,临危受命担任感染性疾病科的主任,他每天忙碌在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为医院的疫情防控做了大量的工作。
事实上,几年前的他曾做过一次大手术,手术之后每天都需要大量的补充水分,身体素质甚至比一般人都差很多。看他累的脸色苍白,一天都喝不上一口水的时候,同事们都心疼的让他休息一会儿、喝点水,可他却毫不在意地说:“没事儿,我还行。”、“尽量、尽量。”说完,转身就又投入到工作中。
院长助理王玉明是这样评价他的:“李伯军主任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责任、敢担当。”
郭连军:为了大家舍小家
副主任郭连军,每天除了做好原有的本职工作,在此次疫情期间主要负责医生的岗位调配,尤其是对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统一调配对口支援下乡人员,让每位医生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其作用。
为保证一线医务人员在下班后能有一个好的环境休息调整,他和院办同志多方联系、现场调研,在医院附近包下一家条件较好的酒店。
郭主任的爱人是我院病理科主任,每天工作也很繁忙,经常加班加点。刚上高中的儿子经常独自在家学习,甚至有时自己随便啃个饼干就当一顿饭。“为了大家,舍弃小家,在我看来绝对值得的。”
李桂玲:巾帼不让须眉
医务部唯一女同志李桂玲,从临床一线科室调来到科里刚一年就遇上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根据疫情防控工作安排每天早上、下午、晚上都要向多个上级部门上报数据,如遇到疑似病例上报和解除,还要做到2小时直报。为了确保数据准确性,她随时关注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病人信息,还和负责传染病上报和流调的公共卫生科刘校瑾科长保持24小时电话联系。
在工作最忙期间,李桂玲的婆婆因为消化道出血急诊住院,由于自己是医生,别人陪护不放心,于是她白天上班,夜间在病房陪婆婆,连续三天没有回过家。
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终于将这个柔弱的女人压倒了,有一天夜里在家起床后她晕厥倒地,磕破了额头,爱人发现她时早已满脸是血。清醒后的她只是自己简单处理一下伤口,早上照常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眼角的伤疤是桂玲主任工作的真实写照,这样一位奋战在指挥部一线的女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孝可以两全”、“巾帼不让须眉”。
风高浪急,我们携手前行,疫情汹涌,我们众志成城。医务部虽然人员少,但每个人都尽职尽责。目前随着境外输入病例的增多,所有人员会继续履行职责,团结奋斗,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