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网 > 防控一线 > 正文

济源坡头:乡村医生的战“疫”十二时辰

2020-3-24 来源:医药卫生网

基层是新冠肺炎防控疫情蔓延的第一道防线,乡村医生是这道防线的专业把关者。为了减少人员外出交叉感染的风险,村里有需要治疗的慢病患者和常见病的应急处理,乡村医生们靠前诊治。当病毒疫情越发严重,每个人都呆在家里,他们却在卫生室或村口检查点守候,风雨无阻,随时侍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济源示范区坡头镇乡村医生们舍小家、为大家,他们普通、朴实,却闪闪发光。今天,就以十二时辰为经,以全镇卫生室为纬,见证一份份义无反顾的坚守,一个个负重前行的画面。

 

子时

23000100

凌晨0100,泰山村村医代保印匆忙起床,骑着电动车提着药箱赶往病人家中,治疗结束,代保印返回家中已经是凌晨300。他的妻子知道,每天忙完为群众网络诊疗、集中送药、电话随访后,代保印总是晚上11点后才能躺下休息。可只要群众一个电话,再累他也会第一时间提供帮助。

代保印是济源首届“最美乡村医生”,从医40多年来,为全镇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代保印不光是自己一人奋斗在一线,他的儿子、儿媳也加入了一线战斗。儿子是济源大峪镇砚瓦河村驻村干部,中共党员,在疫情面前,第一时间返回村里排查驻守;儿媳是人民医院产科的一名护士,大年三十主动奔赴医疗岗位。他们一家三口,用各自的实际行动,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着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丑时

01000300

深夜0130毛岭村村医赵根江拨通坡头卫生院的电话,村里的一位自武汉返济人员发热,需要转诊至示范区定点救治中心,考虑夜深路黑,赵根江开车赶往村口等待卫生院急救车,并电话嘱咐病人带好化验单、正服药物,安抚病人不要害怕。村里企业多,赵根江每天对外来返乡人员情况进行摸排监测、科普防疫知识,联系居家隔离人员做好心理疏导,传递爱心、送去温暖。“有需必帮的同时,还要多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关爱,隔离不隔爱。”

 

寅时

03000500

凌晨330,坡头村村医郑义蔚接到村支部书记的紧急电话,一位从武汉返济人员的密切接触者发热,从吉利返回坡头家中,需要联合卫生院到发热病人家里健康体检。郑义蔚穿上衣服就冲出家门,顾不得扑面的寒冷。坡头村的外来返济人员占到全镇的四分之一,任务量大,镇防控指挥部工作人员心疼郑义蔚,“坡头村管理人数太多,义蔚吃不消啊”,可她就是凭着一股韧劲儿,每天不仅两次为返济群众进行健康监测,还服务好普通群众的正常就诊,群众们都称她是“拼命三娘”,因为她对自己的“狠”,随时敢于拿自己生命去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可背后,她却是个心软的人,每当她帮助过的群众说声谢谢,或是提起家人,她的眼泪都要流下来。“最亏欠的是我的老娘,94岁高龄了,正月里生日时我也没顾不上看看老娘,到现在也只抽空在视频里给我老娘说说话”。

 

卯时

05000700

530,西滩村村医李治中一大早接到新婚妻子的电话,肚子疼得厉害。李治中家在大峪镇,这是他在大年二十三结婚第三天后离别妻子,除夕以来,坚守在村口值班的第40天,“媳妇儿,你自己快先到咱镇卫生院看看,我回不去,有什么事给我打电话啊”。简单对妻子叮嘱后,李治中就又投入到执勤点的工作中。“疫情这么严重,国家有难,我们小家庭这点付出不算什么。”李治中这样说。他每天还要入户对返乡或来乡探亲人员进行医学观察。每一次健康检查都是严谨认真,只为守护百姓的康健,捍卫每一个家庭的安康。

 

600,清涧村村医赵宗平为了不耽误早上8点村卫生室的工作。天不亮就起床,给瘫痪在床的老母亲换洗整理好后,又匆匆赶往镇上给跌伤住院的老父亲送饭。在多份责任的压力下,他没有退缩,而是积极乐观、尽心尽力,在防控疫情一线上默默地付出着。他说:“穿上白大褂,这就是份内的事,必须做好。”

 

辰时

07000900

700,店留村村医周凤云赶到村口检查点,与村干部核对登记当天新增的管理对象,为了保证间隔4小时的两次健康监测按时上报。忙碌的一天刚开始,疫情期间健康家访改为视频随访,她抓紧拿起手机一一答复店留村妈妈微信群里的问题,从孕后11周到产后42天的的常规健康管理,记录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做好孕产妇健康教育,她说:“特殊时期要更关心特殊人群,给她们吃上定心丸”。

 

800,狄沟村村医翟希忠早早守在村口检查点,二月的清晨温度低,明知自己患有严重肺气肿不能吸入冷空气。他说:“我在这里守着,村里的乡亲们心里才踏实!”连续的工作让他完全没有顾及到自己身体。做了一辈子的乡村医生,乡亲们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乡亲们。

 

巳时

0900—1100

1000,白道河村村医蒋万忠熬好预防性中药,开始挨家挨户免费为村里的135556位群众分送,以避免人员聚集。44年对乡亲们的真心付出让他获得了无上光荣的“河南好人”、“河南省十大基层好医生”、“济源道德模范”等众多称号,憨厚的蒋万忠总是说:“荣誉是乡亲们对我的认可,就算没这些荣誉,我也会做好乡亲们健康的“守门人”。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再苦再累我都乐意”。

 

1100,郝山村村医李青翠和坡头卫生院医生李向涛为贫困群众送去所需药品。郝山村贫困户翟大叔夫妻俩,有一女儿远嫁外地,老俩口高血压,脑血管病,平日行走不便。付大娘长年高血压,儿子长年在外打工,老人独自一人在家。贫困户王大伯,截瘫卧床多年,留置尿管,45天需换一次引流袋。由于疫情没有出门购买,家里的药品及引流袋眼看就要用完了,李青翠在月底回访时知道情况后,详细询问需要购买的每种药物耗材名称、数量,同时保存好包装盒,与同是家庭医生的李向涛联系购买好所需的物品,并以最快的速度交给群众,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午时

11001300

1200,柳玉沟村村医薛同文正吃着早晨从家里带来的豆馅儿馍、肉丸儿,这是他的午餐,卫生室离家里远,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就自带午饭。贫困群众王老伯打来电话,头晕、呕吐不止。薛同文顾不上吃午饭急忙赶到王老伯家里,查看后怀疑为脑梗,立即跟坡头卫生院联系。120急救车赶到,薛同文又陪着王老伯来到医院,等检查、入院手续办完后他才放心的离开。“每天连轴转身体有时也吃不消,可乡亲们只要需要,我就义不容辞”。

 

1230,连地村村医琚德清为村里居家观察人员送去需要的药品。当年,20岁的琚德青从济源县卫生学校毕业后,返回到了生养她的坡头镇连地村,成为村卫生室的医生。这一待就是四十三年,从青丝到白发,从青春年少到花甲之年,一只药箱不离身,无论雨雪与酷暑,背着干粮,靠着双脚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村民们说:“这么多年来,琚医生一直视病人为亲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有她在,我们这心里就踏实很多。”

 

未时

13001500

1330,佛涧村村医聂同山刚把患急性阑尾炎伴肠梗阻的村民送到医院治疗,从医院出来,他还没吃午饭,拿出方便面就吃起来,喝了几口水,因为要赶回村卫生室,看完剩下的几个病人。

他与在另一个村执业的同为村医的妻子互相鼓励,打气,其实他俩都知道,彼此都在顶着压力,默默奉献。疫情期间学校停课不停学。俩人都忙于疫情工作,顾不上家里的孩子,只能让孩子自己独自在家上网课,晚上回来再给孩子检查作业。“孩子这时候需要家长,但是谁让咱是医生呢,这个时候群众更需要咱,孩子长大会理解父母的选择的

 

1400,双堂村村医杨金和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始终冲在战“疫”一线,守护着基层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用责任与担当筑起基层群众的平安防护网。杨金和每天除了给乡亲们看病,还会背着几十斤重的消毒液,走街串巷为村里乡亲家户消毒,两肩勒出伤痕,他依然顾不上歇一歇。家里孩子年幼,妻子即将生产,他又主动请缨配合村里积极排查武汉返乡以及其他疫情严重地区返乡人员。“村里的情况我最了解,我是医生懂得如何做好个人防护,我也是党员,这个时候更得站出来,多做一点事情!”

 

申时

15001700

1500,左山村村医蒋年文背上医药箱,到居家隔离观察人员家中,为他们进行健康监测。“上午有咳嗽、乏力、胸闷、发热等症状吗?来,我们来测一下体温。”每到一户隔离人员家中,蒋年文都会立即为他们进行体温检测登记,并交代自主隔离的注意事项他耐心的语调,抚慰着每一颗焦虑的心。从大年三十开始,他便早出晚归,走村串户,忙碌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最前沿,用“硬核”的行动坚决打好疫情防控这场“硬仗”。

 

1600,留庄村村医董丹,妻子在坡头卫生院上班,春节期间俩人都放弃休假投入到疫情一线,站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将家中两个孩子托付给家中的老人。在谈到“为工作顾不了小家”共同抗击疫情时,夫妻俩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

 

酉时

17001900

1700,马场村村医张书仁忙完手头的工作,带上身患重病的妻子到市人民医院进行透析治疗。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透析结束已经深夜11点,他还要赶回村里。“我只做了一个医务人员该做的工作,尽了该尽的责任。”疫情期间他不知疲倦地坚守在乡村抗“疫”一线,凸显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执着的责任担当。

 

18:00,栗树沟村村医翟希文疫情以来一直奋战在疫情一线。母亲生病住院也没能在病床前好好陪陪母亲。每天在村里检查点忙完后抽空给住院的母亲送了饭,就又匆匆返回村里的检查点。村干部让他在医院陪着母亲,他说“医院那边儿有媳妇在照顾,我得回来村里帮忙,多个人多份力量”。

 

戌时

19002100

1900,大庄村村医杨稳定趁着企业务工人员返回驻地吃过晚饭的闲暇时间,为返岗复工人员开展健康教育。为大家讲解七步洗手法、口罩佩戴方法、消毒剂合理配比等最大家关心的防控知识。“请大家勤洗手,多通风,日常生活中做好消毒工作,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外出一定要带好口罩。”临走时杨稳定又一遍叮嘱大家。“作为一名乡村医生,这是我应尽的义务。”这是杨稳定在疫情期间常说的一句话,他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他的从医诺言。

 

2100,马住村村医史才红与村干部一起到疑似病例同车厢人员家中排查情况。64岁的他对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能把外出务工返乡的重点人群家庭情况,外出具体时间等信息说得清清楚楚。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他总是说:“这家人的情况我了解,我先去排查”。这份40年如一日守护村民健康的初心,时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亥时

21002300

2200,校庄村村医张燕玲正在将今天慢性病随访记录录入电脑。“白天忙着给群众看病、在卡点执勤,晚上才能静下心来把健康管理情况录入电脑”。这已是他吃住在山上坚守的第40多个日夜了。每天早上张燕玲都早早到执勤点报到,同村子里工作人员一起为过往群众测量体温,每当接到有外地返乡人员回来消息,他第一时间前往其家中,为返乡人员测量体温并做好登记工作。张燕玲说:“关键时刻能为村里贡献力量,为乡亲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我很自豪。”

 

2300,蒋庄村村医赵厚飞刚挂断与妻子的视频通话。“为什么要留下?”赵厚飞顿了顿回答说:“别人走了我也走了,村民们怎么办?很多村民半夜都要来敲门看病的,我再不留着,他们看病就要跑很远的路了”。赵厚飞是济源坡头镇最西郊偏僻的蒋庄村的乡村医生。他的妻子刘克歌是济源妇幼保健院的一名医生,疫情期间被抽调到高速路口济源东站执勤。战“疫”一线,他们凭借共同的信念,互相支持鼓励,成为抗击疫情战场上的“最佳夫妻档”。“逆行”的身后,他们的一对年幼女儿,不得不交由家中的老母亲来照顾。孩子很懂事,13岁的大女儿在日记里写到,“我和妹妹已经很多天没见过爸爸妈妈了,真的很想很想他们,可我知道爸爸妈妈在忙很重要的事,他们忙完工作就会回来陪我和妹妹了。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妹妹还有奶奶,长大后我也要当医生。”(王正勋  侯林峰 李春光)

 

责任编辑:liu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与博学路交汇处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技术QQ:1563296841 1326701545 35702594 

  豫ICP备11010909号-4 公安备案号:4101070200248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