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网 > 预防新型肺炎ABC > 正文

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被感染?逛完超市怎么消毒?接触动物会增加感染风险吗?你关心的问题,答案都在这里!

2020-2-8 来源:医药卫生网

本报记者 索晓灿  史 尧

 

27日下午,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五场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就大家关心的多方面问题,专家一一解答。你要的答案,都在这里哦~

 

现在的救治情况如何?

河南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秦秉玉:当前救治策略正确、有效

截止到26日,河南累计治愈病例68例,累计死亡3例(均为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死亡率为0.3%。目前,全国的平均死亡率是2.1%

    从目前的情况看,老年体弱、有基础疾病的人,容易发展成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把握住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就能降低死亡率。

普通病人是否变为重症,取决于受感染的程度以及基础疾病的状态,这是不可控的。但是,医护人员可以加强重症医疗质量、重症医护人员的投入、增加ICU床位数量等,以降低死亡率。相关数居显示,重症病人的病死率已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就证明,当前的救治策略正确、有效。

随着医务工作者及科研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认识的深入、诊疗方案的不断优化,治疗手段在增加,治疗效果在不断显现。在防治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落实“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旦发现有发热、胸闷或者呼吸困难的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被感染?

河南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秦秉玉:注意二者的不同之处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还在蔓延阶段,同时冬春季节也是感冒和流感高发的季节。普通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有相同点:

一是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都是病毒性感染,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也都具有明显的家庭成员的聚集性;都可以通过飞沫、接触被污染的手和日常用具等传染,对人群普遍易感。

二是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早期的患者都存在头疼、鼻塞、打喷嚏、咳嗽、乏力等症状。

它们也有不同点:

一是从症状来看:流行性感冒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疼、肌肉痛和全身不适,发热较多,体温大多数可以达到39℃-40℃,也可有畏寒、寒颤,多伴有全身肌肉关节的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流感常有咽喉痛、干咳,也有鼻塞、流涕、胸口疼痛、颜面潮红等,部分有呕吐、腹痛、腹泻。

根据现有病历资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也是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特点,发热以低热为主,体温多为37℃-38℃。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型、危重型患者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二是从潜伏期来看: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比较短,通常是1-3天;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潜伏期平均是7天,短则23天,长则1014天。

    三是从实验室检查看:流行性感冒血常规检测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但淋巴细胞数增高;而新冠肺炎血常规检测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是减少的,无论是百分比还是绝对值。

    四是从肺部X线片和肺部CT看:流行性感冒一般是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正常,有部分重症病人肺部CT会有斑片状或实变阴影,常常是磨玻璃影。新冠肺炎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很少出现胸腔积液。

第五,从新型冠状肺炎的流行病学史来看,一是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二是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三是聚集性发病;四是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

 

对于无症状的隐性患者,如何预防?

河南省疾控中心免疫预防与规划所所长张延炀:“一减一加一防护”

当前,有一些地方出现了没有症状却能传染给他人的隐性患者。如何来界定和预防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明确: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最近的检测结果也显示,确实有一些病例表现为无症状,但是病毒核酸检测却是阳性的。这部分无症状的感染者,已经具备了传染性,这些无症状的感染者可以叫做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者由于没有症状,难以识别但又具有传染性,对防控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但仍然是有办法的。

最根本的办法是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大家能够获得免疫力,这样即便接触了患者也能够避免感染。比如脊髓灰质炎,也就是小儿麻痹,就是以隐性感染为主,最后我们就是通过疫苗控制并且消灭。当然,目前疫苗的研制还需要时间。

此外,开发快速检测的试剂及相关技术,能够尽快进行识别,及早采取隔离措施。

对于公众来说,能够做到的是 “一减一加一防护”——

一减:尽可能地减少人际接触的机会,比如减少外出、不聚会、不聚餐;

一增:增加人际之间的距离;

一防护:严格、科学地做好个人防护,比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接触动物会增加感染风险吗?

河南省疾控中心免疫预防与规划所所长张延炀:尽可能减少与动物的接触

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附着在飞沫上,通过呼吸道和接触进行传播。事实上,人们在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都会有飞沫出来,一般距离是一到两米,打喷嚏时会更远一些。

飞沫从人体出来以后会沉降,不会在空气中飘浮,但通过周围的物体表面、手,人们就可能沾染这些飞沫,如果飞沫上有病毒,就有传播风险。在一些物体的表面,比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电话话筒,一些个人物品如钥匙、手机、钱包等,病毒可以存活数小时。基于对其他冠状病毒的认识,也有研究发现,病毒在条件比较适宜的条件下,甚至可能存活达5天。

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而且在外界能够存活一段时间,所以我们应该以非常谨慎的角度去认识它,这也就是我们强调戴口罩、手卫生,建议大家保持人际距离,减少外出、不聚会不聚餐的重要原因。

根据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相关方案或指南,以及病例的相关调查,没有发现通过鸟类、猫狗等宠物会造成传播。

但考虑到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仍非常有限,病毒始终存在变异的可能性,我们应该更为谨慎和慎重,猫狗等宠物的主人,要避免宠物与病源的接触,做好卫生清洁工作。

平时我们在生活当中,除了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增加人际之间的距离,也应尽可能减少与动物,尤其是野猫野狗的接触。

 

在公共领域,可以采取哪些消毒措施加强防护?

河南省疾控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研究所所长刘吉起:有针对性地进行消毒

近日,河南省有一些地市已经在夜间利用雾炮车、洒水车喷洒消毒剂。鉴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方式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对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重点场所进行消毒是有意义的。

从消毒学专业角度来讲,我们建议下一步对公共区域的消毒举措,要针对医院、超市、市场、公共厕所、环卫设施等重点场所重点单位开展消毒。

一是加强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感染者的居住地和活动区域进行消毒,包括病例居住地所在社区、定点医疗机构、集中隔离观察场所等。社区要做好病家以及病人在周边活动的区域;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医疗器械、污染物品、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要求进行空气消毒;集中隔离观察场所要做好污染物品、物体表面、地面和室内空气的消毒。

二是加强对超市、商场、农贸市场、地铁站、火车站、机场等人口密集场所及周边环境的消毒。这些场所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清理清洁,保持卫生整洁;对门把手、座椅扶手、电梯开关、电梯扶手等重点部位增加消毒频次,每天收市后这些场所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的消毒。

三是加强对病例(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感染者排出的污染物(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及其可能污染的场所进行消毒,包括公共厕所、环卫设施等。管理好垃圾、粪便和排泄物,做好无害化处置。对经常接触到的门把手、洗手台、水龙头、便器、废纸篓等部位或设备进行消毒。对污染的场所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毒。

四是加强对火车、长途汽车和公交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的消毒。非空调车的车窗应尽量打开,保持车内良好通风状态;密闭的空调车要开启换气扇及空调排风装置,以增加空气流通。保持车厢内的卫生整洁,及时打扫卫生和清理垃圾。对旅客接触到的座椅、车厢内壁、车内扶手等定时清洗消毒。

 

从超市回到家如何消毒?

河南省疾控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研究所所长刘吉起:扔口罩、洗手、晾衣服

    疾病流行期间,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前往公共场所,尤其是避免前往人流密集和空气流通较差的地方。偶尔去了公共场所回家后,首先摘掉口罩,折叠好放入垃圾桶;然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有免洗手消毒液的也可以使用免洗手消毒液进行手消毒;洗手之前要避免接触口鼻和眼睛;将外衣摘脱放到阳台通风处进行晾晒。去一般的公共场所回家后,做好这些就可以了。

居家消毒——

1)每天要开窗通风,每天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对于餐饮具可以使用煮沸消毒,煮沸1530分钟。

3)对耐热耐湿的纺织品、衣物等可以用蒸煮的方式,也可以用专用衣物消毒剂进行消毒,按照使用说明书的使用量和浸泡时间进行洗涤消毒。

4)对于手、皮肤、体温计、小件物品表面,可以使用75%酒精擦拭或浸泡消毒。

5)对于地面可以采用拖拭的方式进行消毒,墙壁可以采用喷洒的方式进行消毒,桌椅面、马桶、洗面池等物体表面可以采用擦拭的方式进行消毒。消毒液可以使用84消毒液、含氯消毒片等进行配制,使用的浓度为500mg/L,也就是84消毒液用1:100倍稀释,含氯消毒片大部分是1片含500mg有效氯,1片含氯消毒片加1升水就可以了。当然,我们配制消毒剂的时候要戴上乳胶手套或者一次性手套,防止消毒液对皮肤的伤害。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拖拭或喷洒消毒后,要及时用清水进行清洗,去除消毒液的残留。

责任编辑:liu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与博学路交汇处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技术QQ:1563296841 1326701545 35702594 

  豫ICP备11010909号-4 公安备案号:4101070200248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