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网 > 预防新型肺炎ABC > 正文

疫情之下的心理反应及心理干预措施及方法(一)

2020-2-5 来源:医药卫生网

刚刚过去的一周,全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经历了一场心理上极度恐慌的一个春节,这一场突然来临的灾难使几乎所有人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反应,这几天我在好大夫网站、昭阳医生APP、丁香园医生网站等也收到了很多网络咨询,今天抽空就关于疫情之下的心理反应及心理干预汇集成科普文章,希望能给大家点滴帮助。分四个部分:1疫情下的心理反应有哪些表现及与原因解析;2对疫情下恐慌下的普通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3对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4束语。

第一部分:

一、疫情下的心理反应有哪些表现

(1)疑病、焦虑、躯体化和惊恐发作
迅捷的信息传播,可以让人们了解疫情和肺炎症状。但同时,人们也更容易感到焦虑、恐慌,担心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感染者。焦虑的情绪下有些人可能出现“疑病(hypochondria)”症状,过分关注自己是否患病。例如,有些人咨询这几天出现了频繁地测体温,稍有升高便怀疑自己也感染了,反复地想去医院检查。因为疑病而前往医院检查,在当前是绝对不理智的行为——不但会抢占医疗资源,影响他人,还容易让自己陷入交叉感染的风险中。另外,焦虑情绪往往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肠胃不适,这些身体反应又和肺炎的某些症状描述相似,会让人们加倍焦虑。 于是,在“疑病-焦虑-身体反应-更焦虑”的负向循环中,人们可能会出现更激烈的应激反应,精神科称为“惊恐发作”(Panic Attack)。 惊恐发作时,人们会感到身体完全不受控制,觉得自己“好像快死了”,害怕自己得了严重的心肺疾病。但实际上,惊恐发作不会带来生命危险,也不会引发心脏问题。如果你出现惊恐发作现状,或有其他焦虑症状,建议你不要去医院。在疫情蔓延的当口,盲目前往医院,于人于己都不利。

(2)同情疲劳/次级创伤

从年前到现在,我们时刻关注疫情,情绪不自觉地卷入。但渐渐地,在忍不住刷消息的同时,我们开始莫名感到厌烦,不想参与转发或探讨。 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那么多人在为抗击疫情努力,我却不愿再关心,我是不是太冷漠了? 其实,这不是冷漠,只是我们陷入了“同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同情疲劳也被称为“次级创伤(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是指由于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地接触不幸的讯息,而产生压力、冷漠、愤怒的心理状况。它就像大脑的一项保护机制,在情绪耗竭时提醒我们:你累了,是时候休息一下、照顾自己的情绪了。所以,如果觉察到自己无法负荷更多信息,你需要放下手机,主动隔绝疫情信息。如果无法放下手机,你可以只关注某一个可信的消息源,直到情绪恢复平稳。同时,你可以尝试必要的方法进行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关照自己的情绪。要记得,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会有余力关照他人。

二、简析疫情下产生心理恐慌的原因

1这次疫情的病原体是变异的病毒,完全不受人类意志控制,出人意料,完全没有防备,疫情可能会让我们丧失健康甚至生命,亲人和朋友,这本身就让人很恐惧,愤怒,悲伤,无助,焦虑

2正值中国最重要的春节,人口大迁徙,人们积累了一年的劳累和思念,期待和家人团聚,于情于理在心理上都很难接受这样一场触不及防的灾难和疫情,引发恐慌、焦虑

3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种病毒前所未有,我们对它完全不了解,开始我们会出现错误预判,传染证据不够足够,武汉第一例12月8号,当地政府预判不会人传人,后来认为有限的人传人,慢慢的疫情在播散,2020年1月11号,武汉出现首例感染者死亡,1月19号北京深圳出现类似病例,随后出现大爆发,1月20号终南山院士肯定了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感染,极具传染性,倡导全体民众自觉隔离在家,1月22号凌晨2点,武汉政府颁布封城命令,我们都没有经历过封城事件,这会快速加据民众的恐惧感受,加上时间急迫,政府没有时间进行详细的解释,群众的心理铺垫很不够,会激发每个民众极度丰富的想象力,当然这种头脑里的想象力总是指向破坏的,负面的方向。这种恐惧几乎影响每个人,这种恐惧又为谣言的产生提供土壤,谣言和政府官方的信息,真真假假的信息以及事态的不确定性把民众的恐惧感推到了高峰。你回想一下看了除夕夜朋友圈里的信息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处于极度恐惧焦虑的状态下极易受到暗示,大脑皮层的功能下降,管理情绪的皮层下脑组织边缘系统兴奋活跃很容易让人丧失理智的思考和判断。情绪会影响个体的感知觉,注意力,思考能力。人类是唯一受暗示的动物。直到初二,谣言开始慢慢减少,民众开始相互安抚,理性思考开始重新恢复。

4随着每天官方报告的疫情状况,每天有很多新感染的病例,到目前全国所有省份都没能幸免,全世界许多国家也都陆续出现新患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武汉新乡冠状病毒肺炎定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始我们又对这种病原体的特点、传播途径都不清楚,比非典流行更广泛,也会出现不确定感和恐慌,这次疫情的突然性、弥散性和不确定感是造成广大群众恐慌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有痊愈病例的报道,以及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1个月内,已成功分离病毒,目前正在研究毒株,相信国家很快能战胜疫情。

5面对危险,每个人都会经历保护性的情绪反应机制,经历全身适应综合征的三个期:警觉期、抵抗期和枯竭期。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突然处于应激状态,需要快速做出判断,是迎接抗争还是逃避危险,这种本能的反应保存了人类种族,称为应激的警觉期,但如果这种恐惧持续时间过程或者程度过于严重,就会降低免疫功能,并且可能做出危险的行为(不恰当的就医行为),而且恐惧具有传染性,这会对个体不利。警觉期之后是抵抗期,该期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为主的警觉反应将逐步消退,而表现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为主的适应反应。机体代谢率升高,炎症、免疫反应减弱。机体表现出适应,抵抗能力的增强,但有防御贮备能力的消耗。此期间人体出现各种防御手段,使机体能适应已经改变了的环境,以避免受到损害。这个期过后,如果持续强烈的有害刺激将会耗竭机体的抵抗能力,警觉期的症状可再次出现,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升高,但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下降,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衡,应激反应的负效应陆续出现,应激相关的疾病,器官功能衰退甚至休克、死亡。此期间是在应激因素严重或应激持久存在时才会出现。它表示机体"能源"的耗竭,防御手段已不起作用。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严重的话会导致死亡。大部分人经过第一期的警觉和第二期的抵抗后都能经过应激危机,只有少数人发展到枯竭期,甚至死亡。

以上是对疫情下的心理反应及原因解析,而对于疾病的治疗,原则是“祛病扶正”,在有效的武汉肺炎疫苗研制出来之前,原始的传染病处理方式之隔离和及时的救治是保证祛病的最重要的方式,但对于病毒感染,另一个重要的渠道是扶正,这个“正”就是指免疫力,如何提高个体免疫力是我们更能控制的部分。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多信息(每天只看官方报道,看手机刷微博等不超过30分钟),正常规律作息,吃好睡好,做一些条件允许下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和他人保持联络和沟通消除孤独感,过于严重的已经影响日常生活的症状请及时就诊精神心理科。

郭慧荣: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临床心理治疗师,国家心理咨询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民族心理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儿童灾害心理专委会委员,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心理咨询协会理事,郑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擅长各种精神障碍、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及社交恐惧症等)、躯体形式障碍、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青少年成长问题,家庭婚姻关系问题等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责任编辑:liu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与博学路交汇处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技术QQ:1563296841 1326701545 35702594 

  豫ICP备11010909号-4 公安备案号:4101070200248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