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的中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2020-2-1 来源:医药卫生网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医学科教授 宋学勤
河南省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 高金松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可能已经有了成年人的模样,但还没有成年人的心理,他们就是中学生群体。
恰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流行,开学时间推迟了,一方面可支配的时间多了,同时能行动的自由少了,中学生更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出于安全的考虑,出现问题的中学生推迟了求助专业心理咨询的时间,微小的问题可能积累发酵成为大问题。
他们的正常心理特征是什么?如何判断是否出了问题?出现问题后应该如何处理?
一、中学生的正常心理特征
你对中学生有什么印象?是不是活泼、好动、热情、好奇心、想象力丰富、可塑性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是的,但这只是一面,他们还有另一面:冲动、盲从、自控力弱、情绪不稳定、幼稚、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我们经常见到两极化的他们,精力过分旺盛与无精打采并存,此时此刻高兴至极,下一刻却痛哭流涕,自私与利他行为交替出现,孤独感和归属感同在,在知与行之间来回摇摆。
中学生从发展心理学上来说属于心理的疾风怒涛时期,主要特征如下
1. 生理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变化
①对体态、体貌的高度关注;
②强烈的成人感与独立意识开始出现;
③身心发展的不协调;
④各种心理危机如焦虑、抑郁等频繁出现。
2. 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出现反抗心理
3. 情绪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强烈狂暴与细致温和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4. 心理逐步成熟但充满矛盾
孤独感和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求知欲强和识别能力低的矛盾。
二、非常时期中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我们了解了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后,再去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就不难了。常见心理问题如下:
1. 学习压力问题
原因可能有:①自我施压。感觉浪费了很多时间,课程耽误了,同学们的学习状态一定比我好。②父母施压。学习一刻都不能停,不断催促孩子去学习,反复念叨。③社会环境因素。已经形成的教育体制。
2. 人际关系问题
由于长时间限制活动范围,感到与同学、老师、好朋友的关系可能淡化了,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与谁都不交往,与父母关系变差。
3. 心理社会问题
中学生精力旺盛,似乎有用不完的劲儿,但恰恰长时间限制活动范围,能量释放不了,就容易出现心理社会问题。分为三类:成瘾行为、内部失调、外部失调。
成瘾行为有吸烟、游戏、网络等;内部失调如焦虑症、抑郁症、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等;外部失调如反社会行为、青少年犯罪等。
三、非常时期家长应该怎么做
1. 思想上正确引导
向孩子解释出现出现当前疫情的前因后果,取得孩子的理解,并支持其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鼓励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 习惯上督促养成
假期里学习当然重要,但习惯的养成更为重要,规律的作息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学习习惯,培养好了,一生受用。所以,与其督促其学习,不如督促其养成好习惯。
3. 行为上宜疏不宜堵
精力旺盛却无处释放,问题往往很快就会出现。禁止一个行为的同时,必须找到替代行为。为其找到合适的途径,释放能量,比如健身计划、打扫卫生等,只要能够消耗能量,都可以尝试。
4. 身份上以友相待
中学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作为家长,仍然居高临下,显然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放下家长的身份,坦诚相见,往往能更早发现问题、更好解决问题。
5. 方法上授之以渔
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不需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们。 教会他们调节情绪的方法,学会随时消除坏情绪才是王道,如理性情绪疗法、渐进式放松训练。另外,引导、鼓励他们与外界如同学、朋友、亲戚定期联系、分享感受,也可以防患于未然。
6. 观念上主动改变
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不要老是去想“孩子下一步应该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验成长当中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7. 必要时帮助其求助精神心理科医生
如果观察到孩子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行为异常等问题且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就应及时求助专业人士,必要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四、非常时期中学生自己应该怎么做
1. 相信国家,遵守规则
疫情正盛,国家制定的规则、专家建议的规则都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保护大家,控制疫情进一步发展,所以无条件遵守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2. 珍爱生命,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卫生——戴口罩,勤洗手,远离人群密集的场所;
饮食——尽量清淡少油腻、按时吃饭、少吃零食、忌暴饮暴食;
作息——早睡早起不熬夜,少玩手机多运动。
做到这些,身体自然会健康一些,免疫力会平衡一些,对病毒的抵抗力自然也会强一些。
3. 利用时间,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不能去学校,不能集体学习,不代表无法学习,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并尝试去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并坚持下去,一旦回归集体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接纳自己,追随自己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