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 你的心理是否健康?快来测一测
2020-1-30 来源:医药卫生网本报记者 王婷 杨须 通讯员 韩鑫颖
当前,关于疫情的报道铺天盖地,大众的情绪经历了焦虑、紧张、恐惧和担忧等一系列复杂变化。那么,这些情绪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不同人群的表现有哪些区别?又该如何去调节呢?听听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专家张明菊是怎么说。
正常人群的正常反应
张明菊介绍,正常人遇到突发危机事件,常有以下4种反应。
情绪方面:每天刷着手机,看着疫情的新闻,不自觉地出现了对这场疫情的无法控制的紧张、担心、焦虑、恐惧等。
躯体方面:不自主心慌、胸闷、头痛,容易出汗,总是感觉心里不踏实、身体各种不舒服,容易疲倦、食欲下降、睡眠变差,甚至出现血压升高、月经周期紊乱等。
认知方面:总觉得自己可能被感染,对身体各种感觉特别关注,并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疫情”联系起来。觉得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危险并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如此脆弱、难以相信他人和世界等。
行为方面:出现逃避、回避一些信息或者场景,或者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行为变得冲动、经常发脾气;开始饮酒、吸烟,或者饮酒、吸烟增加等,甚至出现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
“这些表现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会相互影响,共同出现。”张明菊说。
疑似感染人群的特殊反应
疑似感染人群是个特殊群体,在等待病情确诊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会变得极度敏感,具体表现如下。
情绪方面:有迫切需要治疗和关注的渴望,情绪变得过分焦虑、紧张;对死亡恐惧;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到后悔、自责;对疾病过度担心和绝望而引发抑郁或者情绪不稳定、易激惹。
躯体方面:由于疾病原因,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还可表现出恶心、呕吐、失眠、尿频、便秘等症状。
认知方面:思维出现明显的偏执和绝对化、灾难化,难以听从别人的意见,变得敏感、好猜疑;注意力下降,控制不住反复回忆过去的一些行为,对疾病进行否认;对生病、对社会、对生命觉得不公平。
行为方面:逃避医生的检查和救治、不愿听从医嘱;对身体过分关注;反复要求医学检查;服用大量的药物;对家人或其他人要求苛刻;出现冲动行为,表现谩骂、侮辱他人、违反规则等。
确诊感染人群的心理反应
情绪方面:得知病情时震惊和恐惧;之后对病情加重、对死亡恐惧;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到后悔、自责;感到对生命绝望;愤怒、惊恐;也可能会表现淡漠。
躯体方面: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出现更多的症状,更加虚弱;出现发作性心慌、胸闷,有些甚至伴有濒死感;整夜失眠;惊跳反应、饮食更进一步减少或者明显增加等。
认知方面:对病情或疾病否认;觉得生命不公平;记忆力、注意力下降、意识程度下降。
行为方面:对家人更加依赖,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开始与家人告别等;或者逃避治疗,冲动伤人、毁物等。
出现负面情绪应如何自我调整
张明菊提醒公众,不要轻易相信未经核实的信息,更不要以讹传讹,也需要给自己设置一个关注的频率,适时轻视一下。同时,要学会识别自己生理和情绪上的不适,不良反应较轻时可自我调整,反应严重时需到医院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如果焦虑、恐惧的情绪已经影响正常生活,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要否认和排斥它们。主动学习疫情防控知识,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如果是容易焦虑的人群,建议适当与网络“隔离”,学会保护好自己。通过看书、听音乐、运动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