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网 > 防控一线 > 正文

开封市强化农村疫情联防联控九条措施

2020-1-29 来源:医药卫生网

本报讯(记者李季)新春伊始,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让全国人民倍感揪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做好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同时防止次生舆情灾害的发生亦是刻不容缓。开封市在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基础上,将实施“六个最严格”,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处置这场硬仗。针对全市农村疫情防控形势,该市又特地制定了加强农村疫情联防联控九条措施。

据相关专家介绍,与城市地区有所不同,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难度更高。一方面,农村地区传统习俗观念根深蒂固。恰逢春节,虽然不少地区已对交通进行管控,但在“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思想影响下,外出务工人员已大量返乡。这些人员回乡后,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疫情既没有清醒的认识,更没有足够的警惕,依然三五成群走亲访友,是疫情暴发的一大隐患,更是农村疫情防控的一大难点。另一方面,“科盲”比重较高,对疫情舆情的发生推波助澜。虽然现在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但对于一些科学常识仍知之甚少。再加上现代网络高速发展,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不少农民群众对于网络上的海量讯息难辨真伪,诸如“喝高度酒能抵抗冠状病毒”“吸烟就能预防病毒”“病毒感染的都是老年人”等谣言四起,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不少群众的恐慌,导致一些地方对生活必需品等物资的抢购。

根据当前开封市农村疫情防控形势,九条措施提出:

一、严格排查。每个村只留一个出入口,用于值班值守、应对突发情况及生产生活需要,其他出入口均要采取适当有效的隔断措施。由乡村干部、村警、村医、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组成值班检查专班,值班人员不少于3人。按照“不漏一户、不漏一车、不漏一人”的原则,严查外地车辆和返乡人员,对入村人员一律登记、一律测量体温,非本村人员一律劝离。对照大数据信息,一一核对本村在武汉上学、打工及其他返乡人员名单,掌握其返汴后活动情况,督促其在家自行隔离,采取“一对一”包保的防范措施,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汇总上报。

二、设立留观室。每个村在容易封闭管理处设立留观室,对本村从疫区返乡人员、与聚集性发病和感染者有关联的人,按程序在留观室进行隔离观察,14天以后无症状的方可回家居住。不具备设立留观室的,应当安排专人包保,强制居家隔离观察14天。

三、实施联防联控。压实属地责任,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医作用,严格落实分包责任制,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分包重点户,加强排查、摸清底数。充分发挥各村网格员作用,利用蓝天卫士系统和一中心四平台及时上报情况,做到信息畅通。实行“五户一保、十户一联”,相互监督提醒,由村组干部和网格员具体负责,对户保户联情况及时汇总上报,切实将“防输入、防蔓延、防输出”落到实处。

四、开展卫生大清扫。以村为单位,开展环境卫生大清扫,村镇商店、超市、村两委、垃圾处理点等场所每天消毒不少于两次。

五、大喇叭不间断进行宣传。发挥脱贫攻坚战宣传发动等路径作用,动员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村支部书记,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各村的大喇叭要不间断进行广播,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宣传防疫知识等,切实提高群众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六、禁止聚集活动。禁止举办任何形式的聚会、聚餐和集体活动,积极教育引导群众不外出、不串门、不聚集,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

七、确保物资供应。根据农村疫情防控需要,由各县区政府统一做好口罩、消毒液、防护服、帐篷等防控物资的采购、调度和供应工作。有针对性的做好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

八、加强工作人员安全防护。乡村干部、村医、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网格员值班值守、入户排查、测量体温时必须配戴口罩,注意防寒保暖,防止感冒,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九、强化畜禽疫情监测。对养殖密集区、交易市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等重点场所加大监测力度,开展重大动物疫病消毒灭源工作,加强检验检疫力度,未经检验合格的野生动物,禁止进入市场。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值守,严格查证验物,发现染疫或未附有动物检疫证明的,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处置。严厉打击私屠滥宰、买卖病死猪及其制品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采购、储存、销售来源不明和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产品等违法现象,严防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流入市场。

责任编辑:liu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与博学路交汇处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技术QQ:1563296841 1326701545 35702594 

  豫ICP备11010909号-4 公安备案号:4101070200248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