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3”帮你驱散疫情带来的心理阴影
2020-1-27 来源:医药卫生网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医学科教授 宋学勤
河南省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 高金松
景区关闭,活动取消,交通管制,走亲串友中断……原本热闹非凡的春节却处处受限,作为普通人,面对耸人听闻的疫情信息和满天飞的谣言,是否六神无主?担心自己被传染,担心自己被隔离,担心家人的健康……各种担心纷踏而来,惶惶不可终日,失眠、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可能会找上门。
那么,面对疫情带来的这些阴影,我们应该如何驱散它呢?
不同压力情景下的应对措施
民众遭遇心理伤害后可能会出现以下反应:
身体方面:肌肉紧张、颤抖、腹部不适、心率快、头晕、乏力、项背部疼痛、口干等。
情绪方面:害怕、担心、烦躁、易怒、激动、内疚、失眠、厌食或者暴饮暴食,甚至悲观厌世。
行为方面:对健康过分关心,不愿意接受医生的检查和救治或者反复要求检查,滥用酒精或药物,行为易冲动,不考虑后果。
普通民众:三个“家”
该类人员占大多数,没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恐惧,但可能存在矛盾意向,心理暗示性普遍升高,主动打听消息,容易受传闻影响,随大潮,丧失批判能力,是产生谣言的肥沃土壤。但只要听从国家的安排、专家的指导,再加上自己的主动作为,无需过多心理干预。
1. 规则上听国家的。整体布局去处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往往会解决得更好、更快一些。目前,国家正在这样做。因此要响应国家的倡议,不让去某地就暂时不去,毕竟与你要办的事情相比,生命才更为重要。
2. 行动上听专家的。疫情正盛,以钟南山为代表的专家们建议:出门戴口罩,减少人员流动,勤洗手,不吃没煮熟的肉。咱照着做就行了,别听小偏方、小土方、小妙方的,如果真有那么神奇,医学诺贝尔奖早就是他们的了。
3. 行为上听自家的。做到以上两点外,保持良好作息习惯,保证正常饮食、正常睡眠,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心态平和,身体强壮,免疫力平衡,病毒自然拿你没办法。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有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封城、限制疫区人员流动,目的就是控制传染源,专家让你戴口罩、洗手,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自己加强锻炼、保持良好作息就是为了减少易感人群。作为普通民众,做到了这三点,疫病自然会远离你。
感到紧张的普通民众:三个“家”+三个“提升”
该类人员往往因为道听途说夸大疫情的严重性,可能出现心烦、坐立不安,出现睡眠障碍,要么入睡困难,要么噩梦不断。心理调适主要从转移注意力、了解传染病知识、增强抗压能力等方面着手。
1. 充分利用时间,提升自己的技能。比如唱歌、画画、跳舞、剪纸等,既能打发时间,又能提升自己。当你全身心投入一门新技术时,焦虑、抑郁、恐惧自然无处遁形了。
2. 系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辨别谣言的能力。谣言往往具有煽动性,使恐慌情绪迅速蔓延,这样的消息看多了,自己也会跟着焦虑、恐惧起来。谣言一般有危言耸听的标题,披着“专家”的外衣,内容却漏洞百出,只要稍加质疑,不难辨别。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关注权威媒体、权威部门、专业报刊发布的消息,如央视媒体系列、省政府的“河南发布”公众号、医药卫生报的公众号等,这些媒体或部门发布的信息更翔实、更准确。
3. 提升自己的抗压或减压能力。面对疫情,出现适度的焦虑、恐惧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可以影响人的免疫系统,进而危害身体,反而更容易受传染病的威胁。锻炼身体,培养新的爱好,与亲朋好友互相倾诉,都是可行的抗压或减压方法。
身边人被隔离或确诊人员:
三个“家”+三个“提升”+三个“积极”
该类人员一般表现为过度紧张、担心,担心自己也成为被隔离或确诊的对象,要么对健康过分关心反复要求检查,要么拒绝接受医生的检查,滥用酒精或药物,行为易冲动,不考虑后果。
心理调适除了上述方法外,更应注重三个“积极”。
1. 积极鼓励被隔离或确诊的身边人。尽管自己已经感到恐慌,但毕竟还有自由,可以通过电话、视频为被隔离或确诊的人打气,也可以给他们必要的物质支持。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知不觉间自己的心态也会变得积极起来。
2. 积极暗示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现在有焦虑、恐惧情绪是正常的,它一定不会持续太长时间”……积极的心理暗示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3. 积极分享心情。发现自己焦虑、恐惧过度时,要学会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负面情绪,互相支持,互相宣泄。分享坏心情,坏心情就会减半;分享好心情,好心情就会加倍。
被隔离或确诊人员:
三个“家”+三个“提升”+三个“积极”+三个“尝试”
该类人员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反应有:烦躁、愤怒、易激惹、违拗、绝望、攻击、被动攻击、淡漠、麻木。所以尝试正性思维、尝试说出自己的感受、尝试摆正心态尤为重要。
1. 尝试摆正心态,配合治疗。刚开始,你可能会感到无奈和愤怒:“为什么是我?”。但是,这种情绪不利于治疗和康复。“把专业的救治交给专业人士,我只负责心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安排和诊疗,才可能有好的治疗效果。
2. 尝试说出或者写下自己的感受,与自己对话。我们都有一种自言自语的特殊能力,可以通过大声或无声的自言自语告诉自己:“这会是一段很重要的经历,不全是坏事,我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人生”“我不能让焦虑和生气占上风”,或者允许自己哭一场、打电话发泄情绪等。
3. 尝试正性思维,减少负性思维。疫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疫情造成的恐慌情绪。已有的死亡病例信息提示,合并有基础病的年长(超过60岁)男性患者患该病死亡风险较高。所以,面对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对绝大多数并无基础病的人而言,不必过分恐慌,“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才是合理的应对态度。
无论在哪种压力情景下,保持良好的心态都是必要的。当你感到无法保持良好心态时,一定要向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大夫寻求帮助。始终记住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把疫情交给传染病专家,坏心情交给心理专家,你的任务就是保持好心情,相信科学,响应政府号召。我们坚信,只要全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这场疫情终究会远离我们每一个人。
宋学勤,医学博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教指委精神医学专业分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心身医学分会心身重症学组组长,河南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副会长。
高金松,男,现任河南省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河南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