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如何做好心理防护?看看专家怎么说
2020-1-26 来源:医药卫生网这次的“武汉肺炎”来势汹汹,又变化莫测。面对疫情的扩散,公众自然会感到焦虑和恐慌。这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病痛,也会带来糟糕的情绪。1月26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胡雄,他就疫情来袭后,公众出现的一些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如何做好心理防护给出了专业建议。
胡雄谈到,这件事对每个人都会有影响,根据心理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人们对这个病的认知及心理反应也各有不同。就目前形势来看,常见的不合理的心理反应有两种:一是过分地紧张恐慌。二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过分紧张、恐惧,久而久之,会造成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如果置若罔闻,毫不重视,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那么患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那么,如何应对由此衍生出来的这些心理问题呢?
胡雄建议,首先,要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反过来,如果过分焦虑紧张,会直接影响睡眠质量。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一旦产生紧张焦虑情绪,要学会调整和宣泄自己的情绪。这种宣泄方式包括四种:向自我表达、向他人表达、向环境表达和表达的升华。
向自我表达。当自己出现一些消极情绪的时,可以采取自我鼓励、自娱自乐、
自我暗示等方式来调节。
向他人表达。当情绪无法自我消解时,可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同事去倾诉。再者,可找心理医生聊聊天。
向环境表达。听听音乐,散散步,做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等等,都是很好的办法。
其次,要保持一定的警觉性。一定的警觉状态可提高人们对这个疾病的应对能力。“积极的心态,对我们的身体状态、应急状态都是有好处的。”胡雄说,在医学上有这样一个现象,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消极状态,身体的免疫力就会随着情绪而下降,会比较容易被感染;而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积极状态,身体的免疫力就会不断地被调动起来,就不会轻易染病。
胡雄提醒,当心里有压力的时候,切不可采取否认、回避、克制和压抑的做法,而应该平和地接纳并化解它。另外,要了解‘新型肺炎’相关信息,应通过官方媒体及国家权威部门所发布的消息,不信谣、不传谣。
(记者 王婷 杨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