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网 > 地市动态 > 正文

洛阳博士研究渐冻人症有突破

2015-11-16 来源:医药卫生网

渐冻人能否“解冻”

河南洛阳博士或给出答案

□刘永胜 许文军 谢雅敏

    ALS是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英文缩写,其还有一个更为大家所知的名字——渐冻人症。作为世界五大绝症之一,因2014年风靡世界的冰桶挑战赛,渐冻人症广受关注。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神经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海归”博士田丰丰,用10余年时间潜心研究渐冻人症诊疗技术。当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渐冻人有望在早期被治愈,在中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日前,在第二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河南分赛区总决赛中,由田丰丰组织设计的诊疗渐冻人症的相关项目获得全省创业组一等奖。

研究渐冻人症诊疗技术,洛阳“海归”博士获奖

    田丰丰组织设计的“组织再生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项目,获得全省唯一的创业组一等奖。该项目有望被推荐代表河南参加全国青年创业训练营及第二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决赛。

    据介绍,渐冻人症患者发病后全身肌肉逐渐萎缩,运动功能逐渐退化,最后全身无力、长期卧床甚至无法自主呼吸,多数患者最终死于窒息。因在长达三五年的发病过程中,患者始终意识清醒,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走向死亡,渐冻人症又被称为“最残忍的疾病”。目前,全世界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1人患渐冻人症。

    田丰丰获奖的项目便是针对渐冻人症的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从10余年前在日本留学到2013年归国后,他持续进行该项目的研究。全省共有515个项目参加本届比赛。田丰丰指导吴剑男、申蒙蒙等组员携该项目参赛。历经一系列环节,该项目最终获得全省创业组一等奖。

服药即可在发病前展开医疗干预,该技术为世界首创

    渐冻人症诊疗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我国对此的研究更是处于初级阶段,但按照田丰丰团队的研究方向,如果该项目进展顺利,未来人们或许只需要服下一粒药,身体中导致渐冻人症的突变分子就会发光,从而早期干预并得到治愈。

    1980年出生的田丰丰,是如何在这一难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的?

    “人的身体由分子组成细胞,细胞组成组织,或许当我们的身体看起来十分正常时,分子层面已是惊涛骇浪!”田丰丰说。超早期诊疗渐冻人症主要靠两项核心技术:荧光探针和组织再造。其中,荧光探针正是针对分子层面展开的诊断。当人们服下一粒药,其中的荧光探针会与体内运动细胞的分子结合,一旦分子异常,荧光探针就会发光预警,医疗干预即可在发病前展开。目前,该技术为世界首创。

    传统的渐冻人症治疗方式主要有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但疗效有限。田丰丰打比方说:“以干细胞移植来讲,就像一棵树在沙漠中渴死了,再种一棵树仍然会渴死,因为树所处的恶劣环境没有改变。”组织再生技术不仅培育了新的细胞,还连同“环境”(组织)一起再造,相当于在沙漠中造了绿洲。

发病后确诊时间有望缩短到1~3天,确诊费用可降至千元

    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神经疾病研究所,笔者看到一段影像:在一个培养箱内,研究人员培养了一个心脏组织,在镜头下,心脏组织不停地跳动。田丰丰说,从医学角度来说,这个组织已经成活。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田丰丰的带领下,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在心脏组织、神经组织及胰脏组织的再生研究方面,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突破。目前,该项目的几项技术已经申请专利并获得保护,待走完一系列程序并得到批准,即可用于临床治疗。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渐冻人症有望在发病前5~10年得到诊断;在发病后,由传统的1~3年的确诊时间缩短到1~3天,且不会出现误诊;确诊费用也将由10万元降低至千元。在治疗阶段,渐冻人症早期患者有望被治愈,中期患者则可以延长存活时间,提高肌体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我国的渐冻人症患者保守估计有100万人,他们每一秒都在无奈、痛苦、绝望中倒数自己的生命。我们早一秒成功,就能救很多人;我们晚一秒成功,很多生命就会消失。我是医生,我必须这么做。”田丰丰说。

审核:星星 责任编辑:胡晓军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与博学路交汇处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326701545@qq.com 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技术QQ:1563296841 1326701545 35702594 
  
  豫ICP备11010909号-4 公安备案号:4101070200248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003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