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与医理医案
2017-09-1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3911 次□郭宏强
阴阳的概念源于《易经》,比如“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刚曰柔”。《易经》古时为群经之首,是古人的必修课,所以阴阳学说深入人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阴阳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流派比较盛行。齐国人邹衍是阴阳学说的创始人,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也算是道家的一个分支。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阴阳家的学问“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而后,阴阳学说逐渐被道家、兵家和医家等引用。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对而又相和相成性质的一种抽象描述,既对立又统一,这与现代哲学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相似。中国古贤用“阴阳”两个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比如天与地、水与火、寒与热等;而且在阴中进一步细分还可分出阴阳,反之亦然。比如,人体背为阳,腹为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其脏器心肺居上为阳,肝肾居下为阴,心与肺,心为火,为阳,肺为金,为阴;肝与肾,肝主生发,肝为阳,肾主闭藏,为阴等。因此,太极的阴阳鱼,出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此,万物是由阴阳组成的,阴阳只有在平衡状态下才能使万物保持一种正常状态。对这一理论的掌握是中医药工作者的必修课,且这一理论在生活、工作中同样对人们具有指导作用。下面,笔者就阴阳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
一是阴阳的相对性:上下、左右、男女、水火均为对立存在。以水火为例,水旺则灭火,火旺则水干。因此,临床上治疗的法则为“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以药物的寒热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虽然是对立的却是为了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而非一味寒之或热之,使得打破平衡向另一极发展。因此,临床用药要把握好一个度,勿使“药过病所”。
二是阴阳的升降离合:升与降、离与合本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也是阴阳的表现形式。历史是在这分分合合中进步着,所以阴阳的升降离合是事物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的气机运转就是在这种升降离合中进行的,肝木升发肺金降敛,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而此脏器的升降又离不开脾升胃降,脾胃的升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机。因此,中医师在临证时应重视脾胃的升降,这对于药物的吸收及其他脏器功能的运转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阴阳的胜复消长:“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日盈而匡”。从四季的交替规律可以看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当热到极点时,万物繁茂到极点时,秋金的肃杀之气随之而来;而寒到极点时,万物闭藏储备足够时,春木的升发之气随之而来。人体也是这样,所以养生应顺应四时。在生活中同样是这样,“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也告诉我们当事物到达低谷的时候也许就是上升的开始,所以低谷时就要做一个“潜龙”,应储蓄力量,为日后做好准备。因此,阴阳胜复消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中除用于人体生理病理和养生方面的论述外,还用于诊断、治疗等方面。比如,“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诊断疾病时需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合参,望面色的明泽与晦暗,看舌质的淡与红,语音的有力与否,问畏寒还是怕热,诊脉需看脉的阴阳等。《伤寒论》中记载: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而在治疗疾病方面,用药要考虑药物的升降浮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因此,中医师应在四诊合参辨证准确后,再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特性进行治疗,方可治愈疾病。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