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血管瘤

2017-09-1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7310 次 

河南省人民医院 董长宪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也就是说,血管瘤是胎儿期已经发生的,出生后即被发现或随后逐渐被发现的血管病变。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常见的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是由胚胎期血管组织增生而形成的,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为特点,发生在皮肤和软组织的良性肿瘤。婴幼儿血管瘤一般在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男女发病比例为1∶3,在患儿1岁以内处于增殖期,出生后6个月为早期增殖期,瘤体迅速增殖,明显隆起皮肤表面,形成草莓样斑块或肿瘤,大小可达最终面积的80%;之后增殖变缓,6~9个月为晚期增殖期,少数患儿增殖期会持续至1岁之后;1岁左右逐渐进入消退期,大多数婴幼儿血管瘤可完全消退。瘤体最终在数年后逐渐消退。未经治疗的瘤体消退后,25%~69%的患儿残存皮肤及皮下组织退行性改变,包括瘢痕、萎缩、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松弛。
    先天性血管瘤就是出生后就存在的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常常是单发的,颌面部是好发部位,是不常见的良性肿瘤,但是由于其相似的临床表现和质地,很容易与婴幼儿血管瘤混淆。先天性血管瘤分为快速消退型、不消退型和部分消退型。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表现为四肢或躯干皮肤红斑、蓝紫色或红褐色斑块、边界不清可为结节状,较之于婴幼儿血管瘤色深暗,硬压之不褪色。
    簇状血管瘤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红紫色斑、结节性斑块等,质地较硬,多位于颈部、上半身或肩部,可伴有局部皮肤多汗多毛。
    葡萄酒色斑为最常见的毛细血管畸形,系先天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畸形,发病率为0.3%~0.5%,常在出生时出现,好发于头、面、颈部,也可累及四肢和躯干,表现为边缘清楚而不规则的红斑,压之褪色或不完全褪色,红斑颜色常随气温、情绪等因素而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灶颜色逐渐加深、增厚,并出现结节样增生。部分严重的病变可伴有软组织,甚至骨组织增生,导致患部增大变形等。
    静脉畸形又称海绵状血管瘤,是静脉发育异常导致静脉血管结构畸形。静脉畸形临床表现不一,从独立的皮肤静脉扩张或局部海绵状肿块,到累及多组织和器官的混合型,出生时即存在,大部分可以被发现,少部分在幼年或青少年时才被发现;头、颈、颌面为好发部位,四肢、躯干次之。其生长速度与身体生长基本同步,不会自行退化,发病无性别差异。局部为柔软、压缩性、无搏动的包块。包块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或静脉回流快慢而发生变化。有时可触及瘤体内有颗粒状静脉石。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反复的局部疼痛和触痛。瘤体逐渐生长增大后,可引起沉重感和隐痛。
    动静脉畸形是一种高流量的先天性脉管畸形,由扩张的动脉和静脉组成,异常的动静脉之间缺乏正常毛细血管床。头、颈部相对好发,其次为四肢、躯干和内脏。病灶表现为皮肤红斑、可见迂曲扩张呈串珠状的血管团块、皮温高、可触及搏动或震颤、可闻及血管杂音。局部可出现疼痛、溃疡或反复出血,严重者因长期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致心力衰竭。晚期还引起外观畸形、重要组织器官受压、功能损害等。
    淋巴管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脉管畸形疾病,根据淋巴管囊腔的大小可分为巨囊型、微囊型和混合型;发病率为1/4000~1/2000,无性别和种族的差异,可发生在身体具有淋巴管网的任何部位,75%的病变发生在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纵隔、腹膜后次之,躯干及四肢最低。淋巴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受病变的类型、范围和深度的影响较大。
 (本报记者冯金灿整理)

专家名片

    董长宪,男,1963年出生,汉族,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外科(河南省医学重点特色专科)、河南省血管瘤(血管畸形)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7月率先创立了国内大型公立医院首家血管瘤外科专业病区,填补国内在该专业病区的空白,是目前全国大型公立医院中唯一一家独立成立的血管瘤专业病区,诊治了来自国内外10万余例不同类型的血管瘤患者,提高了河南省血管瘤专业的知名度。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