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扶持,更是规范 有机遇,更要辩证认识问题 宣传贯彻《中医药法》 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
2017-07-0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视界 浏览:11907 次本报记者 索晓灿
编者按7月1日起,《中医药法》实施,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中医药法》,本版从本期起开设《<中医药法>解读》栏目,围绕《中医药法》涉及到的问题,每期邀请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河南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等专家、教授,从实用角度,结合河南实际对《中医药法》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中医药法》的条文规定。
核心提示 7月1日起,我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中医药法》全面、系统体现了中医药特色和规律,以“达到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为目的,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将发挥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中医药法》实施
扶持与规范并重,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和健康资源,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卓有成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药既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科学,又是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要谋求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国家不仅要大力扶持,更要依法进行规范,扶持与规范并重,才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我国首部中医药基本法
在中医药行业,有《中医药法》“30年立法之路”一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为中医药立法”的呼声。2003年,国务院制定了《中医药条例》,对促进、规范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医药事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中医药法》的出台,从国家法律层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内容加以规范。
《中医药法》在总体思路上,主要把握以下要点: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作用;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在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同时,注意预防和控制风险,保障医疗服务和用药安全;处理好与《执业药师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的关系。
今年7月1日起,《中医药法》正式实施,这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张重刚说,中医药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中医药法》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建立了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保持和发挥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张重刚说:“《中医药法》的实施,代表中医药终于从经验管理走上了法治管理的轨道,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但是,任何扶持政策都需要规范,“我们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民健康’,这也是《中医药法》第一条的规定。”
制度创新体现中医药特色
在中医诊所设立、中药管理等方面简化管理流程,变审批管理为更加便捷的备案管理;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通过考核可以取得行医资格……《中医药法》针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和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做出了几个特殊的法律安排。这些特殊之处,正是《中医药法》的制度创新,更是中医药特色的体现。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副局长张健锋介绍,《中医药法》对这些问题做出特殊安排的主要原因,还是风险可控。但是简化管理,并不是彻底放开不管了。针对这些特殊安排,《中医药法》特别强调了备案的内容、超出备案范围从事相关活动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此外,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将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对具体问题加以明确。“在此之前,所有对《中医药法》的理解都要慎重、严谨,否则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会引发不好的结果”。
中西医并重方针得到明确
1982年,《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确立了中医药等传统医药的法律地位,为中医药发展和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依据;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中医药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把党的工作方针即“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加以明确。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工作长期实行的一项重要原则,其内涵是指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临床实践与西医药知识结合起来,二者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中医药法》不仅明确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还做出了一些具体规定,如国家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开展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等。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副巡视员韩新峰认为,实际上,长期以来,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上体现得更多一些,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发展并不明显。不同基础的医学体系,在理念等方面都不相同,让中医人员学习现代医学知识、让西医人员学习中医技术,有助于促进中西医相互理解和在临床上的相互配合。
《中医药法》落地,关键在执行
立法的关键不但是有法可依,而且是有法必依。《中医药法》的出台和实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了希望,同时也带来了责任。“要学习贯彻《中医药法》,推动出台配套文件;要完善地方中医药法规,保障中医药持续健康发展;要坚持有法必依,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
张重刚说,全省以宣传贯彻《中医药法》为契机,努力做到 “两个结合、两个衔接”,即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振兴发展中医药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相结合,与学习贯彻全国和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相结合,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衔接,与省人大和省政府法制部门衔接,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着力形成全社会关注中医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河南中医药事业发展
直面问题和困难,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这句话掷地有声:河南强力推进中医药优先发展战略,弘扬张仲景文化,实施“五大提升工程”;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共有中医医院495家,开放床位66481张,从业人员9.2万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骨伤科,入选全省重点建设的6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规划;2016年,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10.13亿元,较上年增长12.5%;2017年,省级财政中医专项预算1.37亿元,较上一年增长40%……
张重刚说:“要准确把握当前河南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顺应大势,突出重点,加快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发展面临着大好机遇,但是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认为中医药发展的一切问题会随着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迎刃而解。做好中医药工作需要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但最终还要依靠中医药行业的智慧和不懈努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更需要全省保持冷静、保持清醒,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问题和困难,逐步解决好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和关键问题。
医疗服务体系“骨架”已经搭好,但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的中医药科室,是向社会公众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主体。在河南,省级、市级、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骨架”已经搭好,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骨伤科两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正在建设,有特色的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已经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中牟、夏邑、渑池、卢氏、确山等地切实落实政府举办公立中医医院责任,实施“交钥匙”工程,有力地保障了当地中医院的建设发展。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每年有23%的省外患者前来就医。
“但是,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功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张重刚说。此外,据介绍,河南对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也很大,落实了“公立和民办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但是全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仍存在总量大、发展得好的数量不多的情况。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小打小闹和不规范服务的情况还比较多,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经营灵活,甚至和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同质化发展的更少。关键问题,还是缺人:缺少专业的中医技术力量,也缺少优秀的管理人员。
中医人才培养稳步推进,但基层人才匮乏、“双认可”专家不足
人才的问题,向来不是一个小问题。截至2016年年底,河南中医药从业人员共9.2万人,这对于有庞大人口基数的河南来说,总量不足。
“目前,河南的中医药人员分布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张健锋说的“中间大”是指医疗技术水平不错或较好、分布在县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的人员较多;“两头小”是指在基层从事中医药服务的人员较少,“很多人不愿意到基层去”,同行认可、老百姓认可的“双认可”专家数量不足。老百姓认可的专家,是“老百姓投票”选出来的专家;同行认可,是在学术领域有话语权的专家。这样的人员分布结构不均衡,加上总量不足、缺口较大,存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给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不少挑战。
很久以前,全省就已经采取多项措施:定期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提升现有基层中医药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县级中医医院骨干医师和专科带头人培养、在职学历提升、农村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等项目。这些举措成效显著:6月底,张磊当选国医大师,河南的国医大师已经有3位;多人当选全国名中医,省级名中医队伍更是庞大。“不过,河南缺乏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学术地位的名医大家和学术团队”。今后,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注重基层人才培养,仍是河南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中医药资源丰富,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中医药资源除了服务临床,还和中医药产业、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相关。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河南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据介绍,从现代中医药产业的产值来说,河南和中医药资源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符的。在河南,全国多家大型中医药企业都建有中药材种植基地;然而,河南只是原材料提供,终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占有率很低。此外,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真正繁荣起来。由于认知不同、管理不规范,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也是鱼龙混杂、层次不一,很多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
弘扬张仲景文化,河南持续发力。今后,河南将把张仲景作为河南中医药最高的旗帜、最响亮的品牌、最大的无形资产,继承好、发掘好、弘扬好,着力打造以仲景文化为核心的河南中医药文化体系。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扎实丰富,但距离人民群众需求还有差距
近期,一名身兼数职的职业化“医药代言人”频频亮相于各大电视台,所谓的“专家刘洪滨”变换多个身份,打着中医养生等旗号到处行骗。全民中医药文化素养不高,是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在河南,已经有5家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有数量庞大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队伍;有河南中医药形象宣传片,有河南省中医药文化科普进基层系列丛书;有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迫切需求,有全社会对中医药的热切关注,这些都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果这项工作做好了,比建一两个项目更有用,因为这是真正在向全社会宣讲什么是中医、中医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怎样才能接触到真正的中医药服务。”张健锋说,要把这项工作做深、做透,牢牢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的主阵地,牢牢把握宣传中医药的话语权,这样“刘洪滨们”将无处遁形。
今年5月,河南举办全省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人才培训班,专门对中医工作者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培训,强调准确地向社会大众讲述中医好故事,传播中医正能量。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河南准备把80名省级名中医和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组织起来,让他们结合临床、结合养生实际宣传中医药文化,把这项工作做实、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