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贾的监护室之旅

2017-06-27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浏览:10108 次 

本报记者 刘 旸  通讯员 王伟玲

    流浪汉路遇车祸意识不清,从急诊到重症监护再到护理院,他9个多月的治疗康复引起了一家医院的关注。这位老汉就是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老贾。
流浪汉突遇车祸
    这件事还要从2016年2月27日说起。那一天,中牟县中医院重症监护室来了一位特殊患者老贾。据当时接诊患者的首诊护士王笑倩回忆,当时老贾颅脑外伤严重、意识不清,身边跟着一位小伙子,说患者可能有60岁,名字叫老贾,出了交通事故后肇事方推诿扯皮、置之不理,就被急诊转送到了重症监护室治疗。交代完这些,这个小伙子也“失踪”了。
    就这样,“无名字、无身份、无家属”的老贾开始了他的重症监护室治疗之路。
渡过“脱机”第一关
    呼吸每分钟42次、心率每分钟136次,反常呼吸、面容痛苦、极其烦躁,以“颅脑损伤,多发肋骨骨折,呼吸窘迫综合征”入院的老贾一入住重症监护室,抢救团队就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对症治疗。于是,何时摘掉呼吸机成为判断老贾病情危重程度的一个标准。
    第一周,老贾是在呼吸机的陪伴下度过的。
    “老贾‘脱机’啦!”老贾入院后的第二周,他的这一病情变化引发了救治团队的一阵雀跃。可是,大家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就发现了另一个重大隐患。
    “长期的拾荒生涯,让老贾受到了粉尘和汽车尾气的侵袭,还有大量尼古丁的吸入,使他的肺部积聚大量痰液,脱机后痰液随着咳嗽喷出。”王笑倩说,那一段时间,老贾的痰液可谓全方位、无死角、长短程不规则地“扫射”。老贾的床单、被罩、床栏,病床旁的桌子、记录单,甚至天花板都曾受到过“袭击”。
    王笑倩说,已经记不清她和其他护士帮老贾吸痰时面部被喷到过多少次了。
监护室里“焕然一新”
    除了不间断的咯痰症状,多年的风餐露宿还让老贾的皮肤里留下了厚厚的沉积物。老贾入院后的第一个月,护理团队每天为他翻身擦浴、清洗面部沉淀的油垢、机械排痰、翻身叩背……老贾背部和双肩的灰垢一点点减少,手心指缝、耳后、耳廓、脚掌、脚趾间各处的厚厚的灰尘也消失了。
    就这样,老贾在监护室里,不仅人精神多了,皮肤也变得红润了,有光泽了。不仅是容颜变化,在重症监护室里住久了,老贾还享受到了吃“百家饭”的优待。
    入院时,老贾身旁无家属,能进食后,他按时吃饭就成了问题。于是,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建议,用科室垫费的方式为老贾解决三餐。“我们科的值班是12小时制,中午忙起来时要到下午才能吃上饭,晚饭都是20时下班后才吃,有时晚上加班到22时才能吃上饭,委屈老贾跟着我们三餐不定时也是常有的事儿。”王笑倩说。
    不久,监护室里的其他患者看到了这一情况,主动提出把自家的“病号饭”分给老贾一份。小米粥、豆浆、牛奶、鱼汤、骨汤……老贾的三餐日渐丰富起来,吃“百家饭”成为老贾在重症监护室里获得的又一次优待。
终于有了归宿
    由于老贾的特殊身份,受伤时又牵涉第三方责任,于是他病情稳定后的去向成了问题。每天的探视时间,看到别的家属到床旁探视,老贾眼神中流露出羡慕之情。
    从老贾入院直至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近8个月时间里,帮助老贾找到家人成了中牟县中医院重症监护室乃至整个医院的关注点。
    在经历了多方寻找未果之后,院方决定每月出资1500多元,让老贾住进一家条件不错的老年护理院,还定期组织医务人员登门回访、探望。
    “我们一直都在关注老贾的康复和重返社会的情况。”王笑倩说,2016年年底,老贾最终由中牟县民政部门接管,到福利机构生活。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