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们该怎么吃

2017-04-25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闻 浏览:16773 次 

河南省人民医院 袁慧娟

    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已发展成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代谢性基础疾病,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高血糖。对于糖尿病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尚未寻找到有效的方法。而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多样,包括药物治疗、运动治疗、饮食治疗等。
    其中,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基础治疗的首要措施,且贯穿整个治疗。饮食治疗可达到降低血糖、减肥、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改善整体健康水平等治疗效果。影响饮食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则包括患者饮食控制依从性、对饮食知识的掌握情况等。
    糖尿病患者饮食的第一个主要原则就是摄入总量的控制。减少食物中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食物纤维含量,使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合理,控制膳食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
    膳食中脂肪所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30%,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食物中胆固醇摄入量<300毫克/日。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食物中应富含膳食纤维。
    肾功能正常者,推荐蛋白质的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0%~15%;有显性蛋白尿的患者蛋白摄入量<0.8克/千克体重/日。从GFR(肾小球滤过滤)下降起,即应实施低蛋白饮食<0.6克/千克体重/日,并同时补充复方a-酮酸制剂。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若必须饮酒,每日不超过两份标准量(一份标准量为:啤酒350毫升,红酒150毫升或低度白酒45毫升,各约含酒精15克)
    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克以内,高血压病患者更应严格限制摄入量。
    食物多样化是能够获取充足营养的首要条件,主食应粗细搭配,同时不可进食高胆固醇的食物。降低血糖其实就是少吃或不吃那些容易导致血糖上升的食物。
    糖尿病饮食的第二个主要原则是低脂清淡饮食,维持合理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少体重的目标是在3~6个月期间体重减轻5%~10%。消瘦患者应通过均衡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肥胖是糖尿病的易感因素,而且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一般人高,因此控制油脂的摄取量非常重要。除了少吃油炸、油煎及高油脂类的食品,如肥肉、猪皮、松子、核桃、花生等,同时要少吃肉类食物,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取量。植物油是目前家庭中相对比较理想的烹调食用油,如葵花籽油、豆油以及玉米油等,由于其中含有相对较为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为机体所需要的脂肪酸,在机体中能够协助胆固醇的运转,不会使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中,能够有效预防动脉硬化等相关并发症。然而,植物油也不可大量食用,过量食用便会产生过多热能,进而引发肥胖。此外,一些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海鲜类等,也要少吃。在烹饪上,应尽量采用清淡少油的方式,如清蒸、水煮、凉拌等。
    另外,糖尿病患者普遍关心水果能不能吃的问题。答案是能,但是需要注意以下3点:一是欲吃水果,血糖浓度应达到以下标准,空腹血糖控制在7.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毫摩尔/升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没有经常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并且稳定一两周;二是吃水果的时间,水果一般作为加餐食用,也就是在两餐正中间或睡前一小时吃,可以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而使胰腺负担过重;三是吃水果的数量,糖尿病患者在吃水果时一定要控制好量,一般每天可以吃150克左右含糖量较低的水果。
    综上所述,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需要坚持的治疗方法,轻度病例以食疗为主即可达到好的效果;中、重度患者,也必须在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合理应用药物。只有饮食控制得好,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才能发挥好的疗效。饮食方案应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灵活掌握。
 (本报记者冯金灿整理)

 

 

    袁慧娟,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留美归国,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秘书,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保健委员会干部保健会诊专家,《中华糖尿病杂志》等期刊审稿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6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在SCI(科学引文索引)及中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擅长糖尿病、肥胖症、甲状腺疾病的治疗。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